央廣網上海10月1日消息(記者馮麗 見習記者何智康)國慶期間的上海楊浦區荊州路151號,並不顯眼的街角因一座館而格外莊重。國歌紀念廣場上,巨型唱片造型的廣場中央,一群孩子仰著頭,望向那面歷經風雨的五星紅旗雕塑,身旁的老人輕聲哼唱著:“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這裡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地,也是今年國慶期間眾多市民和遊客專程前來“打卡”的紅色地標。
“我家過去就住在這樓上。”老黨員施榮貴指著展館,語氣裏帶著幾分自豪。他是國歌展示館的“老熟人”,拆遷後這裡建起展館,他常回來看看。他説,每次來都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力量。
首版《義勇軍進行曲》唱片是國歌展示館的“鎮館之寶”,至今仍能正常播放(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展櫃裏,聶耳到上海時用的皮箱、田漢的眼鏡和鋼筆、1935年首版《義勇軍進行曲》黑膠唱片……這些靜默物件的生命力,不因時光匆匆而流逝。
黨齡51年的蘇忠能站在“民族危亡的怒吼聲”展區前久久駐足。他坦言,看到1935年的青年們用文化武器開展反帝愛國宣傳活動,內心深受震撼。“國慶假期年輕人出遊多,但我真想建議他們帶孩子來這裡看看。”他説,“紅色基因需要傳承,強國建設需要信仰。”
幼兒園小朋友齊唱國歌(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在“時代呼喚的最強音”展區,一群幼兒園小朋友圍在電通公司復原場景前,踮腳張望。帶隊老師翟黎爍説,孩子們從前一天晚上就興奮得睡不著,“我們帶他們來感受祖國的來之不易,他們雖小,但莊重的眼神騙不了人。”
展館內,一條時間軸清晰標注著國歌的歷程:1935年誕生於電影《風雲兒女》,1949年成為代國歌,2004年入憲,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正式實施。一位年輕母親指著展墻上的法條輕聲讀給孩子聽:“一切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尊重國歌……”
一位大學生在國歌展示館駐足拍照“打卡”(央廣網記者 馮麗 攝)
在第五樂章“偉大復興的主旋律”展區,許多觀眾靜靜站立拍照,認真看著介紹。一位大學生感慨:“以前覺得國歌是儀式,現在感覺它背後是歷史、是法律、是無數人的堅持。”
這個國慶,國歌展示館並非孤例。從一大會址到四大會址,從國旗館到國歌館,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用“打卡紅色地標”的方式為新中國慶生。正如蘇忠能所説:“紅色不是顏色,是血脈裏的記憶。”而當國歌一次次在展館中響起,它早已不僅是歷史的回音,更是新時代前行路上——永遠凝聚人心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