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鮮明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所蘊含的科學真理價值、博大文化胸懷和鮮明實踐品格,在新時代波瀾壯闊的文化實踐中不斷彰顯,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這個國慶假期,在北京中軸線北端,坐落在中國歷史研究院內的中國考古博物館人流如織。“文明起源”“宅茲中國”等專題陳列,讓觀眾沉浸于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浩瀚長河,感悟“何以中國”。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歷史研究院時強調,要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鮮明提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深刻闡述“兩個結合”,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考察文化遺産,探尋文明根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在引領和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中,總書記立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2023年10月,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這是堅持“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創新發展的思想結晶,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新境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標示了文化坐標、錨定了文明航向。
民族復興需要精神引領,思想光輝照亮奮鬥征程。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今年,《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習近平生態文明文選》第一卷,《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五卷,《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等相繼出版發行。廣大黨員幹部深學細悟,用黨的創新理論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華文脈在賡續傳承中綻放新光彩。
北京中軸線、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春節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國寶文物子彈庫帛書二、三卷回歸祖國……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深入實施,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迸發出強大生命力,並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截至目前,我國共有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國文藝創作精品頻出,文旅産業融合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舞劇《楊家嶺的春天》、話劇《蘇堤春曉》植根傳統,引發情感共鳴;總臺深化“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傳播,創新視角拍攝,以85種語言向全球轉播報道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大會,完美呈現傳世經典;我國電影産業蓬勃發展,一系列國産電影贏得票房口碑雙豐收;文旅公共服務惠及城鄉,讓更多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百姓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日益提高。
中國持續推動青年、智庫、政黨、媒體對話交流,架起一座座友誼和理解之橋。從“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到首屆世界古典學大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中華文化在與世界文明共繪新篇的歷程中,讓世界看到一個古老文明海納百川的氣度。2024年6月,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中國提出的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決議。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之後,鄭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議,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習近平文化思想熔鑄古今、匯通中外,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引領億萬國人堅定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繁榮興盛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