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題是“糖尿病與幸福感”。
長期久坐、缺乏運動,加上高能量、高糖、高脂的失衡飲食結構,以及由此引發的超重與肥胖,共同為糖尿病的發生提供了“溫床”。我們的身體難以適應現代生活節奏所帶來的巨大代謝壓力,最終導致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對於血糖正常的健康人群而言,主動採取生活方式干預,是阻斷糖尿病發生鏈條最經濟有效的根本策略。
科學飲食,血糖管理的“主心骨”

在所有干預手段中,科學飲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它既是穩住血糖的基石,也是邁向健康的第一步。
飲食控制並不意味著忍饑挨餓,而是學會更聰明、更合理地選擇食物。其核心目標是維持血糖平穩,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
1
飲食合理搭配
單一飲食模式並不可取,均衡搭配才是關鍵。推薦大家遵循“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原則的膳食結構。
主食
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但精米、白麵的血糖生成指數高,容易引起餐後血糖驟升。建議將每日主食的1/3至1/2替換為全穀物和雜豆類,如糙米、燕麥、藜麥、蕎麥、綠豆、紅豆等。這類主食富含膳食纖維,經常攝入能延緩糖分吸收,幫助平穩血糖。例如,煮飯時可製作“二米飯”(大米+小米)或“三米飯”(大米+糙米+黑米)。
蛋白質
攝入適量優質蛋白質可以增加飽腹感、穩定血糖。推薦每日攝入足量的魚、禽、蛋、瘦肉和豆製品。《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建議,腎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攝入蛋白質的量應佔總能量的15%~20%,並保證優質蛋白佔總蛋白的一半以上。注意多采用蒸、煮、快炒的烹飪方式,避免油炸。
蔬菜
蔬菜特別是綠葉蔬菜,體積大、能量低、膳食纖維豐富,能夠增強飽腹感、延緩胃排空。建議每餐都攝入蔬菜,每日總攝入量不低於500克,其中深色蔬菜應佔一半。
水果
水果並非禁忌,但需講究食用方法。應選擇血糖生成指數低的水果,如草莓、藍莓、櫻桃、柚子、蘋果等,並在兩餐之間作為加餐食用,避免在飯後立即進食。每次攝入量控制在一個拳頭大小的量。
2
調整飲食習慣
規律進餐
保持一日三餐或少量多餐,避免因過度饑餓導致暴飲暴食,有助於胰腺規律地分泌胰島素,維持全天血糖穩定。
改變進餐順序
可嘗試“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質,最後吃主食”的進餐順序,有助於減少餐後血糖波動。
細嚼慢咽
放慢進食速度,給大腦充足時間接收“飽腹”信號,有助於防止過量進食。
3
遠離“隱形糖”陷阱
許多看似健康的食品,其實是“藏糖大戶”。學會閱讀食品標簽和正確選擇食物至關重要。
關注碳水化合物含量
這是直接影響血糖的核心指標。
識別各種糖的別名
除了白砂糖,還需警惕果葡糖漿、麥芽糖、蜂蜜、濃縮果汁、蔗糖、海藻糖等。配料表中,這些成分排名越靠前,含量越高,應慎重選擇。
遠離高糖食品
風味飲料,如奶茶、果汁飲料、乳酸菌飲料多數含糖量極高;零食點心,如餅乾、蛋糕、薯片、肉脯;調味醬料,如番茄醬、沙拉醬、燒烤醬;“無糖”食品,部分“無糖”食品可能使用糖醇等代糖,雖不直接升高血糖,但依然含有澱粉和能量,不可無限制地食用。
健康生活方式,血糖管理的“強後盾”

科學飲食是血糖管理的核心,但也需要其他健康生活方式作為堅實後盾,才能構築起預防糖尿病的堅固防線。
1
適度運動
運動能顯著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是消耗血糖的直接途徑。《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建議,成年糖尿病患者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車、游泳),並搭配至少兩次抗阻力量訓練。控糖原則是“減少靜坐,動則有益”。
2
維持健康體重
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對於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體重減輕5%是其體重管理的基本要求,亦可根據自身情況,確定更嚴格的減重目標(例如減掉基礎體重的7%、15%等)。對於肥胖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而言,減去初始體重的5%~7%,即可大幅降低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將體品質指數(BMI)維持在18.5~23.9的理想範圍內,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舉措。
3
保證充足的睡眠
長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會擾亂體內皮質醇、生長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導致胰島素抵抗和食欲亢進。建議成年人每晚保證7~9小時的高品質睡眠。
4
學會緩解壓力
長期精神壓力過大會使身體處於應激狀態,分泌更多的糖皮質激素,促使血糖升高。找到適合自己的減壓方式,如冥想、練瑜伽或與家人朋友傾訴,對於維持血糖穩定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