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高端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在深圳南山,機器人靈巧手五年間打破觸覺感測器“卡脖子”壁壘,如今已廣泛應用於各類場景。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的年輕創造者,正全力讓這雙“中國創造的智慧之手”搭載到更多機器人上。來看今天(11月15日)的《一線見聞》。
當記者來到位於深圳南山區的這家機器人企業時,實驗室正在開展機器人靈巧手的基礎技能培訓。
實驗室另一角,新一代靈巧手已能熟練完成擰燈泡等精細任務。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後,是指尖數千個傳感單元的協同發力。
工程師告訴記者,讓機械手擁有“觸覺”是實現精準操作的關鍵。這雙能感知溫度、濕度、材質乃至力的方向的靈巧手,凝聚著團隊五年的“死磕”與堅守。
五年前,觸覺感測器還是國內技術“無人區”,作為機器人産業關鍵零部件,曾是“卡脖子”難題,單片零售價一度超10萬元。為突破瓶頸,“十四五”期間,國家圍繞多模態感知、倣生執行器等關鍵技術攻關,先後出臺多項扶持政策,還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投入超30億元專項支持智慧機器人核心部件國産化替代。正是有了這樣的支撐,企業得以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術。如今,這項技術實現100%國産化,價格降至199元起——五年前買一片感測器的錢,如今能裝備一套靈巧手。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公司原有的休閒午餐咖啡角,如今已成跨部門協作的“腦力激蕩區”,遇到技術難題時,年輕的工程師們就會聚在這裡,合力攻堅。
別看這些年輕人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如今他們都已成為行業裏的行家裏手,面對鏡頭,從容自信。
從幾個人的初創團隊到如今超600人規模,從技術空白到定義行業標準,靈巧手的成長軌跡正是這群年輕人的奮鬥縮影。目前,他們的産品已服務上千家企業,遠銷歐美,覆蓋先進製造、高端裝備、醫療康養等多個領域。
這家企業的創新突圍並非個例。如今在深圳,完備的機器人産業生態圈已然成型,上下樓即上下游,産業園就是産業鏈。“十四五”期間,深圳機器人累計專利申請量達7.8萬件,居全國首位,人形機器人企業國産化率超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