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1年底我市人才總量達34萬人,佔常住人口的17.3%;與5年前相比,這一數字增長了43%。
升級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高位推動人才優先發展;緊盯産業發展集聚大批人才,搭建“淮才必遇”優質平臺 ;全力打造“引育留用”全鏈條,吸引人才走進淮北、築夢淮北、共建淮北……作為一座正在謀求高品質轉型發展的城市,淮北對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近年來,我市錨定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目標,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聚力完善人才政策體系,搭建人才戰略版圖,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廣泛集聚各類優秀人才,為加快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五個淮北”提供堅強人才支撐。
黨管人才力求人盡其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市堅持高位推動,以完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為重點,引進、培育、用好各類人才,不斷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近年來,全面升級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高位推動人才優先發展的制度安排;全市性的重大會議和活動要求人才工作部門參與,重大發展戰略突出人才保障支撐,重大産業政策專門列出人才政策條款。
5年來,先後召開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及各類工作推進會20余次,專題研究部署重大人才工作事項,強化黨對全市人才工作的統籌領導。建立完善黨管人才“1+N”運行機制,確保各單位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步調一致、各司其職,“握指成拳”形成整體合力。
要把人才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要把人才關注、關心的事項落實在效率、服務和態度上。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率先垂范,多次率隊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安徽中醫藥大學等,對接市校人才交流合作、共建研究院等事項,與安徽大學等高校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聚焦企業發展遇到的困難,帶頭參加“企業家沙龍”,累計舉辦6期,參與交流企業200余家,辦結企業反映問題65個。市委常委帶頭每人聯繫2名企業家和2名以上優秀人才,帶動各級領導幹部聯繫優秀人才111名,推動解決企業和人才反映的子女入學、醫療保健困難等問題。優秀人才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生活上有優待,全心全意投入淮北建設發展的信心更足,創新創業的勁頭更足。
聚焦發展廣聚八方英才
鼓勵我市企業在市外創新資源集聚地區設立“人才飛地”,根據研發投入、科研成果産出等情況給予最高100萬元資助;實行産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挂帥”,給予項目研發總投入30%、單個項目最高500萬元補助……去年底出臺的《關於加快集聚産業人才推動“五群十鏈”産業高品質發展若干政策》(以下簡稱《政策》)中,有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幹貨”。
平臺賦能,産業留人。著眼大力提升重點産業集群和産業鏈發展水準,加快推動全市工業經濟高品質發展,我市于2021年推出《提升重點産業集群和産業鏈水準實施方案》,配套出臺的《政策》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為引進培育適應産業發展需求的高端人才、技能人才畫出“獲得感 ”。
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我市精準發力、靶向施策,廣攬四方英才,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
依託“雙招雙引”強勁勢頭,帶動一批高層次人才來淮工作。2021年,全市新簽約工業項目235個,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9個、人才127人;
出臺《事業單位引進急需緊缺人才暫行辦法》,給予最高80萬元安家費以及生活補貼、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全方位配套保障,全年招聘教育、衛生等專業技術人才199名;
精準匹配用人單位需求,定期發佈《淮北市急需緊缺人才(崗位)目錄》,組織企事業單位常態化開展校園招聘、網絡招聘、校企對接等活動,去年全年招引人才3838名。
創新開展“築夢家鄉·淮才有你”推動人才“回流”系列活動,主動前往上海、浙江、江蘇等地進行座談走訪、宣傳推介,收集梳理2000余名在外優秀人才信息建立信息庫;
……
2018年以來,我市創新開展面向全國“雙一流”重點高校招聘黨政儲備人才工作,面向國內外知名高校招聘黨政儲備人才163名,其中碩博佔比55%,7人為海外留學歸國碩士,幹部隊伍“青黃不接”問題得到根本改觀。
識才愛才各類人才“近悅遠來”
拿出位置佳、環境優的地段為小微企業提供創新創業的沃土;把科技局搬到眾創空間,零距離貼身為小微企業做好服務,這兩件事情,成為淮北許多創業者津津樂道的事情。
我市始終將強化關心關愛、優化服務環境作為激發人才活力的重要保障來抓,最具競爭力的人才政策、最便捷的創業服務、最宜居的生活環境,讓各類人才“近悅遠來”。
全力搭建聚才平臺載體,設立産業扶持基金,現有子基金12個,總規模約110億元。與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等合作建立5個産業技術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安徽(淮北)陶鋁新材料研究院獲批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發展納入安徽省科技發展戰略。建成源創客、方正智谷等眾創空間和孵化器12個,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平臺120余個,吸引、孵化、扶持了404家科技型企業(團隊)、1500余名産業人才落地。
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連續10年實施“555”産業創新團隊建設計劃,先後評選産業創新團隊111個,累計撥付扶持經費1900余萬元,其中26支團隊、15名人才入選省級重點人才工程。建立《淮北市涉企人才政策清單》,2021年落實人才政策資金5980萬元,較上年實現翻番。在全省率先實施高層次人才儲備金制度,為104名省特級教師、江淮名醫等各行業拔尖人才入選繳存儲備金2000余萬元。
聚焦“關鍵小事”,為“才”排憂解難。優化人才政策兌現機制,組建人才服務專班,為企業“量身指導”政策落實。在市、縣、區(開發區)設立人才綜合服務窗口,依託皖事通搭建“網惠淮才”服務專區,在政策諮詢、待遇兌現、項目申報等方面提供優質便捷服務。加快推進市科創中心、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等項目建設,全市在建人才公寓項目3個、總投資20.2億元。今年3月,省內首個青年人才驛站投入使用,為來淮求職應聘的青年人才暖心提供7天免費入住、崗位推介、就業輔導、政策諮詢、城市融入等一站式精準服務。(記者 韓惠 通訊員 陳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