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豐盈“江淮糧倉” 端穩中國飯碗
2022-07-21 14:12:58來源:安徽日報編輯:劉旭東責編:趙瀅溪

  盛夏時節,糧食生産大省安徽早稻陸續開鐮。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今年安徽省早稻種植面積達257萬畝,較去年略增,今年早稻長勢良好,預計單産增加,豐收在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始終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産品供給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十三五”末,全省糧食總産站上800億斤臺階,糧食總量躍居全國第四位。到2021年,安徽糧食生産實現“十八連豐”。以2021年為例,安徽糧食總産達817.52億斤,在全國排第四位,同比增産13.72億斤,佔全國增量的5.1%。安徽是全國僅有的5個糧食凈調出省之一。近5年,安徽外銷糧食每年都超過1300萬噸,且呈逐年增加趨勢。

  今年,安徽省夏糧喜迎“十九連豐”,實現面積、單産、總産和效益“四增”。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今年安徽夏糧總産量1722.4萬噸,居全國第三位;比2021年夏糧增産22.5萬噸,增量居全國第二位。

  穩産能,必須保面積。安徽省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耕地數量、品質“雙紅線”。目前全省已經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田長制”責任體系和相關配套制度,約3.4萬名田長、14.1萬名巡田員工作在耕地保護第一線。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革,持續提升耕地品質,全省已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5500萬畝。近3年來,全省每年糧食種植面積均超過1億畝,高於國家下達的任務,且呈現逐年增加態勢。

  “十四五”期間,安徽省將確保糧食播種面積每年穩定在1億畝以上,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800億斤以上,為端穩中國飯碗貢獻更大安徽力量。

  大力實施“兩強一增”行動計劃。推動農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一大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裝備。去年,安徽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5%,比2015年提高5.5個百分點。今年“三夏”,全省投入聯合收割機20萬台左右,機收率穩定在98.5%以上。

  堅持培育壯大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在發揮規模效益的同時,帶動小農戶採用現代農業生産方式,多種糧、種好糧。截至去年底,安徽省家庭農場總數達17.7萬個,居全國第一位;農民合作社總數達11.1萬個,居全國第五位。

  提效益,調整優化農業生産結構是重要手段。近年來,安徽省全面推行“按圖索糧”和訂單化生産,通過發展優質專用糧,直擊供需錯位的痛點,破解種糧效益低問題。今年,全省共落實優質專用小麥3178.67萬畝,佔小麥播種面積74.27%,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其中小麥單品種萬畝片369個;單品種整建制鄉鎮99個,比上年增長一倍以上。今夏,“按圖索糧”有望讓農民增收超30億元。

  來自安徽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3日,安徽省夏糧累計收購量589.76萬噸,同比增加174.97萬噸,增長42.18%。(安徽日報 記者 史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