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譜寫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
2022-07-22 09:54:28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劉旭東責編:趙瀅溪

  巍巍大別山,傳承紅色基因;滾滾江淮水,激蕩發展脈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安徽考察,為安徽高品質發展擘畫藍圖。10年間,江淮大地發生歷史性變化,取得歷史性成就。

  2021年,安徽生産總值首次站上4萬億元臺階,人均生産總值突破1萬美元。全省生産總值在全國的排名從2012年的第十三位上升到第十一位,人均生産總值從第二十一位上升到第十三位,由“總量居中、人均靠後”邁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

  今日安徽,全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努力在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譜寫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

  抓住機遇,推進高品質發展

  盛夏時節,昌景黃高速鐵路安徽段建設施工現場一片繁忙景象。高鐵將於今年底通車,屆時黃山市的祁門縣、黟縣將通上高鐵,皖南地區進一步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2012年,安徽高鐵運營里程僅為726公里。2019年12月1日,京港高鐵商丘至合肥段、鄭州至阜陽高鐵開通運營,安徽實現“市市通高鐵”。截至2021年底,安徽省高鐵運營里程已達2432公里,居全國前列。

  高鐵之變,是過去10年間安徽加快發展的一個縮影。

  “經濟總量居中,人均GDP靠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這樣概括安徽在全國的位置。2012年,安徽生産總值位列各省份第十三位,人均生産總值則比較落後,居第二十一位。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按下快進鍵,為安徽高品質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科技攻關取得新突破。安徽不斷深化上海張江和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錨定創新共同體,加快參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

  綠色共保取得新進展。安徽在省際毗鄰地區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標準、監測、執法“三統一”,與滬蘇浙兩省一市共同簽署《長三角地區聯合做好長江“十年禁漁”合作備忘錄》。2021年,安徽境內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2.7%,新安江流域水質優良比例保持100%。

  開放合作邁出新步伐。馬鋼集團與中國寶武集團實施戰略重組;整合組建省港航集團並納入上海組合港;複製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經驗,推出包括212項賦權事項的安徽自貿試驗區清單;合肥、蕪湖、蚌埠片區與浙江自貿試驗區寧波、金華片區開展戰略合作。

  2021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4167個,實際到位資金超過9000億元,同比增長22.6%。牽頭成立長三角人工智能産業鏈聯盟,加快建設長三角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長三角高附加值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在不斷壯大自身的同時,安徽以“有為”爭取“有位”,積極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貢獻力量。

  今年3月底,為進一步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推動工業轉型升級,促進高品質發展,馬鞍山市工業企業用地畝均效益評價實施辦法正式出臺。此前,當地已累計開展3輪畝均效益評價,2021年工業企業畝均稅收16.73萬元,同比增長29.29%。

  2021年11月,安徽省10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廣畝均效益評價工作的意見》,全省推進工業企業畝均效益評價改革。“與10年前相比,我們對高品質發展有了全新認識。”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牛弩韜説,畝均效益評價改革將有力推動全省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新舊動能轉換。

  創新驅動,打造産業新高地

  從談判到簽約23天,從簽約到開工42天……6月30日,比亞迪合肥基地整車下線活動在長豐縣下塘鎮舉行,寫下安徽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新的一頁。2021年7月,比亞迪與合肥市達成協定,項目一期總投資150億元,達産後可實現年産值 500億元以上。

  10年前,很多人印象中的安徽,還只是一個農業大省,製造業也停留在洗衣機、電冰箱等傳統白色家電。

  現在,安徽在牢牢扛穩全國糧食主産區責任的同時,全省産業結構迎來巨大變化,正著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産業集聚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

  2021年,安徽製造業增加值超萬億元,全國排名第十位。“家電之都”“新能源汽車之都”……安徽成為製造強省賽道上的“新晉種子選手”。

  “這是安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探索實踐取得的成果。”安徽省發改委主任張天培説,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要求“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産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持續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為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夯實根基。

  合肥的後來居上,是一個有力例證。從生産總值千億元量級到2020年邁上萬億元臺階,合肥僅用了14年。

  在合肥,積體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入列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合肥智慧語音入列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國家智慧語音創新中心落戶合肥;新型顯示實現“從一粒沙子到一台整機”的全鏈佈局,成為世界重要的顯示産業基地;積體電路集聚産業鏈企業300余家;新能源汽車産業頭部企業大眾、蔚來、比亞迪接連落戶。

  放眼全省,創新正成為安徽新的標識。

  安徽省級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建成32家,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崛起,一批傳統鋼鐵企業升級換代,農業在科技賦能中提速增效,製造業增加值、數字經濟增加值均超萬億元,以“芯屏器合”(晶片、顯示屏、裝備製造及機器人、人工智能和製造業融合)為標識的現代産業體系正加快構建。

  發展高新技術産業,人才是關鍵。從2013年開始,安徽持續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招引計劃,10年來僅省級就累計扶持274個團隊在皖創新創業。安徽利維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2018年落戶滁州,在各級政府支持下,先後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解決重大技術難題,2021年躋身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

  2021年,安徽高新技術企業凈增2500多家,總數超過1.1萬家。“量的跨越和質的提升背後,科技創新是關鍵一招。”安徽省統計局局長陳軍表示。

  10年間,安徽“製造”正向“智造”升級,並推動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努力建設工業互聯網高地。

  2021年9月,由安徽省經信廳與科大訊飛共同打造的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正式上線。截至今年6月底,該平臺集聚企業近6萬家、科研人員近3000人、高校院所145家。安徽省已重點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130家,連接300萬台設備、3215個工業APP、3114個工業模型,服務企業13826家。

  共享成果,辦好民生實事

  大山深處,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裏,村民陳澤申起了個大早,將貨架上的土特産擺放整齊。2017年,陳澤申脫了貧,現在住上了兩層樓。“賣土特産收入5000元,産業獎補2000元,公益性崗位每月620元……”算起家裏的收入賬,陳澤申對未來更有信心。

  在合肥市蜀山區,西園街道光明社區67歲的居民張曉健不再為吃飯發愁,“社區新建了老年食堂,方便又實惠,還能送餐上門。”

  過去10年,安徽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大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力度,在補發展短板,增民生福祉,提高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下功夫,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2020年底,安徽48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後,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今年7月,《安徽省促進大別山等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條例》正式實施,建立健全革命老區精準幫扶機制,提升革命老區勞動者技能素質,加強對革命老區民生工程的投入等。

  10年間,安徽累計投入200億元,解決2000多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8000多個美麗鄉村中心村提檔升級;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5倍。

  10年間,安徽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馬鞍山、安慶、銅陵、蚌埠市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全省累計建成公共圖書館131個、文化館123個、博物館232個,村級綜合文化中心覆蓋率提高到98%。

  10年間,安徽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於全國平均水準,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多,三級醫療機構數量增長近3倍,人均預期壽命提高2歲多。今年,安徽拿出150億元,實施優化公共交通、解決停車難、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加大15分鐘健身圈建設等10項暖民心行動。

  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圖景,正一步步加快變成現實。(人民日報 記者 吳焰 韓俊傑 遊儀)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