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合肥:勇當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2022-07-26 10:33:01來源:合肥日報編輯:劉旭東責編:趙瀅溪

合肥:勇當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中國聲谷體驗中心産業平臺板塊 攝影 張正朋

合肥:勇當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陽光電源充電樁産品 攝影 張正朋

合肥:勇當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中國聲谷體驗中心展示的各類智慧産品 攝影 張正朋

合肥:勇當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消防安全科技中心研製的消防物聯網信息網關、水壓感測器、消火栓監測儀、消防水炮等新型消防裝備 攝影 張正朋

合肥:勇當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合肥國軒電池的捲繞車間生産線 攝影 張正朋

  黨的十八大以來,合肥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升合肥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勇當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十年來,作為全國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合肥市先後獲批“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國家兩化融合試驗區等國家級榮譽。戰新産業發展(2017~2021年)、工業穩增長(2017、2020年)連續五年共七次獲得國務院表彰激勵,在賽迪顧問發佈的2021先進製造業百強市中列第11位。

  製造業發展量質齊升

  光伏逆變器是一種由半導體器件組成的電力調整裝置,主要用於把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經其轉換後的交流電,電壓、頻率與電力系統交流電的電壓、頻率一致,並跟蹤光伏陣列的最大輸出功率,將其能量以最小的變換損耗、最佳的電能品質饋入電網,對光伏系統發電量至關重要。

  而位於合肥高新區的陽光電源的當家産品之一正是光伏逆變器。日前,權威數據諮詢機構IHS Markit公佈了2021年全球光伏逆變器企業出貨量Top 10排名,陽光電源以47GW的成績摘下全球第一的桂冠。

  據陽光電源高級副總裁趙為介紹,一直以來,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拓寬産品型譜,全面覆蓋戶用、工商業和大型地面電站等應用場景,同時大力推進品牌全球化,完善全球銷售和服務網絡。目前陽光電源的足跡已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合肥造”光伏,在海外市場持續火熱。這家“追光者”的優秀成績,只是合肥工業如日方升景象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2012~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保持年均12.2%的中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高於全國(6.3%)近6個百分點。其中2021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9.6%,居省會城市第2位、長三角主要城市第2位、GDP相近城市第1位。

  2022年上半年,合肥積極應對各種超預期因素影響,工業經濟呈現企穩回升態勢,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4.5%,居長三角8座萬億GDP城市第3位,經濟發展“壓艙石”的作用顯著。

  “壓艙石”的動力來源於哪?

  十年來,重點工業項目接續有力,托起合肥工業向上生長。協鑫集成公司總裁舒樺曾表示:“合肥搶抓光伏及新能源産業發展機遇,致力於打造‘中國光伏應用第一城’,我們認為合肥選擇這條‘賽道’非常有戰略眼光,也樹立了全國城市産業發展又一標杆。”

  十年來,京東方三條高世代生産線、晶合12英寸晶圓、維信諾AMOLED 6代線、蔚來汽車總部、比亞迪整車生産基地、協鑫集成等一大批牽動性強、引領産業發展的重大工業項目相繼落地,推動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産業快速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産業體系。2012~2021年,工業投資年均增長12.1%,高於全國(5.9%)6.2個百分點,技改投資年均增長13.3%。

  堅持工業立市、産業強市戰略不動搖,合肥的産業總體實力顯著增強。全市已擁有37個工業行業,200多個工業門類,2000多種大宗工業産品,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比重由2012年的9.4%提升到2021年的31.9%,平均每年提升2個百分點,居全國城市第一方陣。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的産業集群集聚示範效應顯著增強,擁有家電、智慧語音、平板顯示、新能源汽車等4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數量居全國城市前列;家電“四大件”産量連續10年居全國城市首位,市場份額佔全國1/10,其中洗衣機、電冰箱佔全國近四分之一。累計培育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11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73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居省會城市第六位。

  更多企業主體,釋放發展動能。規上工業、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分別由2012年的2.78%、0.98%提升到2020年的3.52%、2.39%,高於全國平均水準近1倍,居全國城市前列。協同創新體系更趨完善,累計獲批省級以上製造業創新中心22家,其中智慧語音獲批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88家,較2012年增長2.2倍;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2家,較2012年增長近1倍;培育國家級服務型製造企業和平臺13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0家,居全國城市第3位。

  “合肥智造”精彩紛呈

  前不久,長虹美菱發佈新品冰箱M鮮生618WQ5D和兩款京東五星專供冰箱,在“33天玫瑰、33天鮮肉”保鮮的基礎上,憑藉F+新鮮度檢測技術實現對超保鮮期食材的“精準識別”功能,給出了食材全週期保鮮的全新答案。

  長虹美菱憑什麼能給出“全新答案”?“美菱一直堅持在保鮮領域開拓創新,用研發實力解決用戶保鮮難點、更好的産品帶來更好的體驗,實現價值增值。”長虹美菱中國區冰洗事業部國內行銷總經理王小成説。

  在“智改數轉”的新浪潮下,合肥製造業如何築勢賦能?十年來,合肥持續實施技術改造力促産業轉型升級,推動“合肥製造”向“合肥智造”加速躍升。

  數據顯示,合肥的兩化融合發展水準躍升,2021年發展水準指數較2015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關鍵工序製造設備數控化率達到59.4%,比2015年提高約20個百分點,超過長三角城市平均水準。

  “燈塔工廠”,作為智慧化時代“最先進的工廠”,有著智慧製造“奧斯卡”之稱,是一座城市在全球“智造”領域領先地位的有力印證。

  2020年,世界經濟論壇發佈了新一輪製造業領域“燈塔工廠”名單,聯合利華合肥工業園憑藉其高度自動化、智慧化、靈活性、可持續性的管理與運作入選,實現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零的突破”。作為聯合利華全球最大的生産基地,合肥工業園的智慧化水準已達到了90%,在生産、倉儲、交付等全環節實現了智慧的供應鏈管理。2022年,喜訊再度傳來:美的洗衣機合肥工廠成為合肥市第二家“燈塔工廠”。

  從“製造”到“智造”,合肥不斷加碼數字化賦能的智慧發展之路,數字經濟核心産業發展提速,發展水準居全國城市第一方陣。2021年實現增加值佔GDP比重約為10%,工業軟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産業發展勢頭強勁,在CAE/EDA工具軟體、機器人作業系統等基礎領域具備一定核心優勢。

  如今,合肥擁有2家全球“燈塔工廠”,累計獲批省級智慧工廠25家、數字化車間175個,累計培育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30余家,連接工業設備超200萬台(套),其中訊飛圖聆工業雲入選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合力FICS等4家平臺入選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上雲企業累計超過1.5萬家,372家企業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累計為1000多家企業提供智慧製造診斷服務。

  新基建,正在為産業發展開啟無限可能。合肥的信息基礎設施升級加快,累計建設5G基站1.5萬餘個,市、縣主城區和重點中心鎮實現5G網絡信號全覆蓋,建成全省首條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上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2個。

  “合肥智造”展示非凡魅力,綠色發展則繪就産業強市的鮮明底色。

  走進位於合肥經開區的海爾工業園,寬敞有序的生産車間內,一件件空調、冰箱等組件如流水般運送,技術人員在生産線邊忙碌作業。車間外的大屏上不時有數字跳動,那是海爾智慧能源總控平臺,實時監測著整個園區的電耗、水耗、氣耗等。

  海爾工業園能源管理部負責人程登明説,2021年,海爾工業園比上年節約900多萬度電、26萬噸水、標煤0.11萬噸,減少污水排放3.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0.29萬噸。

  一個個像海爾工業園一樣的企業,造就了合肥産業發展的“綠意盎然”。十年來,合肥堅持把引導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為關鍵點,集約高效,持續發展。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淘汰落後産能、資源循環利用和綠色製造,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工業綠色發展成效顯著,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數據顯示,工業節能降耗成效顯著,2012~2021年,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66.76%,其中2021年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2.2%。綠色低碳轉型成效明顯,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7家、綠色園區1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5家,省級綠色工廠45家。推廣新能源汽車由2013年的0.3萬輛增加到2022年的8萬輛。

  放眼未來,這座城市還有著更宏大的夢想——未來幾年,合肥市將繼續堅持工業立市和製造強市戰略,深入推進先進製造業“24333”工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2個五千億級,智慧家電、裝備製造、節能環保、光伏及新能源産業4個兩千億級,新材料、生物醫藥、食品及農副産品加工3個千億級),推動製造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5%,全省首位度提升到25%,培育十條左右國內領先産業鏈,製造業提質、擴量、增效取得明顯成效,努力打造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製造業高地和新興産業集聚的産業名城。 (合肥日報 記者 趙俊松)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