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雲南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雲南自貿區
保山昌寧:民族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2022-07-29 15:50:4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李金秋責編:趙銀平

  國際在線雲南消息(張科):近年來,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總目標,以“同心共育千年茶鄉石榴紅”為主題,縱深推進茶鄉領航工程、茶鄉鑄魂工程、茶鄉築夢工程、茶鄉同心工程、茶鄉平安工程和茶鄉網格工程,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奮力譜寫共塑政治信念,共築文化認同,共創美好生活,共守民族團結,共護邊疆安寧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

  産業振興催生幸福花

  孟朝虎每年種植冬早蔬菜10多畝,收入10多萬元,他是寨子裏有名的大棚蔬菜種植能手。寨子位於昌寧縣卡斯鎮大濼部自然村。在去年實施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中,孟朝虎家被評為增收致富示範戶。

  走進卡斯鎮龍潭社區大濼部自然村,具有傣族文化特色的寨門映入眼簾,村莊內環境優美,整個村落被百年大榕樹包圍,風景秀麗宜人。

保山昌寧:民族團結就像“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_fororder_8

  大濼部自然村 攝影 王婭男

  昌寧縣隸屬雲南省保山市,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瀾滄江穿境而過,素有“千年茶鄉、田園城市”之美譽。全縣國土面積3888平方公里,轄13鄉鎮共35.5萬人,世居漢、彝、傣、苗、布朗、回、白、傈僳8個民族,有3個民族鄉、5個散雜居鄉鎮、17個民族村,少數民族人口4.4萬人,佔比12.4%。

  對於民族團結、共同進步,孟朝虎深有體會:“通過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項目,小組的道路暢通好走,環境也好起來了,我還被評為增收致富示範戶,下一步,我還能帶動更多農戶發展産業,增收致富。”

  收入增加的同時,村民還能感受到更多的變化,孟成新認真梳理了他的感受,首先是感受村子變化很大,就村民自治上來説,政府部門會開協商議事會,會來宣傳國家政策、方針以及重要會議精神,並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建議,落實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讓群眾説話更有力;二是寨子裏黨員發揮帶頭作用,積極幫助村民解決矛盾糾紛;三是政府會邀請專家學者到大濼部開展宣講會,普及農村實用技能。

  對於整個寨子來説,變化同樣顯著。寨子新建了文化活動廣場,大門翻新了,修了新的水泥路,在道路兩邊裝上新路燈,綠化也優化了,公共衛生廁所和垃圾池建起來了,村子環境越來越好,村民可以在大榕樹下乘涼、帶娃娃玩耍、閒聊、或是跳跳廣場舞。現在的大濼部自然村規範、整潔、美觀,能讓人感受到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

保山昌寧:民族團結就像“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_fororder_9

  耇街挖沙村 攝影 王婭男

  大濼部自然村有農戶86戶,人口452人,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寨。各民族能“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各民族共同富裕邁出了實質性步伐。昌寧縣充分利用大濼部自然村的地理優勢、産業基礎和資源稟賦,發展大棚蔬菜種植和生豬養殖等主導産業,2021年種植大棚蔬菜900余畝,生豬養殖30余戶200余頭。另一方面,村民外出務工也能增加收入,2021村民人均純收入2萬元以上。

  産業之外,大濼部自然村的傣族織錦亦特色十足,這些産品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調鮮艷、堅牢耐用,且富有民族特色。織錦上的圖案以動物、植物、吉語等居多,這些五彩斑斕的圖案,代表著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優美環境團結全村人

  與大濼部自然村略有不同,位於山上的耇街彝族苗族鄉挖沙村把重點放在了美麗鄉村建設上。

  走在挖沙村,最大的感覺是乾淨。在如黛遠山的映襯下,挖沙村的“治污”實招更顯成效。通過集中式污水處理、常態化垃圾清運、日常化衛生保潔,挖沙村形成了責任明確、全民參與、規範有效的環境維護模式,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由村組幹部、黨員帶頭,結合“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每月組織群眾開展一次環境衛生大清掃,有效解決了村莊污水橫流、亂堆亂放、臭氣熏天的問題。

  全村黨員群眾還集體打造了2公里的“幸福示範路”,實行家禽規範圈養,房前屋後開展“花園、菜園、果園”三園建設,推行網格化用水管理,研究制定《挖沙村“最美庭院”五美五凈評分標準》,並借助最美庭院評比“紅黑榜”,營造家家注重衛生、人人美化環境的意識。

  通過這些舉措,整個挖沙村美起來了,風更柔和,空氣清新,太陽溫暖。

保山昌寧:民族團結就像“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_fororder_10

  黃家寨 攝影 王婭男

  村子美了,生活也要“美”起來。挖沙村以創建示範點為契機,多渠道助農增收。為鞏固提質傳統産業,挖沙村在産業振興組下分設了烤煙、核桃和畜牧業小分隊;為破除傳統産業發展瓶頸,挖沙村成立了新興産業小分隊,帶領群眾探索種植魔芋、甜脆豌豆和林下中草藥。此外,挖沙村還採取“黨組織+合作社+公司”發展模式,幫助群眾銷售農特産品。在村委會和縣城設農特産品展銷櫃,以規範化、制度化、規模化的形式,幫售核桃、蜂蜜、幹板菜、火腿、野生菌子、鹹菜等農特産品,年內實現群眾增收10萬元以上。

  另一個樣板出現在漭水鎮黃家寨古茶公園,這裡主打“茶旅融合”。黃家寨古樹茶群是瀾滄江上游面積最大、樹齡最高、品種優良的密集栽培型古樹茶群,是保山20座古茶山之一,名列昌寧縣九座古茶山之首,其中一棵古茶王有著1500年以上的歷史,有百年樹齡以上栽培型古茶樹11364株、生態茶山3000余畝,年産古樹榦茶10噸、生態茶150噸左右,帶動周邊茶農增收致富。

  目前,黃家寨的古樹茶産業已成為昌寧茶葉發展的特色産業、優勢産業和重點産業,黃家寨古樹茶也成為各族群眾保護、傳承、綠色、共享、團結精神的見證。

  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無論是卡斯鎮龍潭社區大濼部自然村,還是耇街彝族苗族鄉挖沙村,抑或是漭水鎮黃家寨古茶公園,都是昌寧縣民族團結結出的碩果。昌寧縣啟動鄉村建設五年行動計劃,美麗壩區、美麗集鎮、美麗鄉村、美麗村莊、美麗庭院“多點聯動”一體化發展,鄉鎮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及處理設施覆蓋率分別達66.7%、83.3%,建制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52.4%。

保山昌寧:民族團結就像“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_fororder_11

  大濼部村 攝影 王婭男

  昌寧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優勢也為各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昌寧縣圍繞8個世居少數民族,以山水資源、茶泉資源、非遺資源等為基礎的革命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田園文化、青銅文化、茶鄉文化、生態文化等文化脈絡逐步顯現。

  “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開齋節”,傣族孔雀舞,傣族三弦製作、苗族刺繡、歌舞《苗女嫁衣》《天地霓裳》、快板《昌寧讚》、舞蹈《鼓韻》等一大批民族文化在繼承中發展;昌寧“滇紅”傳統工藝、昌寧土法造紙、更戛酸肉、更戛老街麥芽糖、卡斯大塘竹編、苗族孝牛、布朗族史詩《神刀》、昌寧洞經、珠街臘羅巴民歌、苗族蘆笙舞(箐雞擺尾)等非遺項目得到保護和傳承出新。

  昌寧縣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立以縣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推進全民參與、全域創建。圍繞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充分挖掘千年茶鄉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底蘊和生動實踐,打造創建工作升級版,創建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枯柯河流域、瀾滄江流域、動統河流域的“一中心三流域”示範區(帶)。動廷社區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耈街鄉等84個單位創建為省、市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如今,“山更綠、水更清、田更美、園更靚、天更藍、家更暖”的“滇西最美田園城市”初步建成,昌寧縣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共同繪就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心圓”,一朵朵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