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雲南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雲南自貿區
保山施甸:楊善洲精神引領下的民族團結之路
2022-08-01 15:27:4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李金秋責編:趙銀平

  國際在線雲南消息(張科):7月的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熱浪滾滾,由旺鎮永福村千畝數字藍莓現代農業産業園大棚泛著白光,格外耀眼。大棚內種植的西班牙藍莓通過智慧灌溉網輸送,吮吸著荷蘭專業藍莓基質種植營養液,拼命生長,還有幾個月就將産果。

  在這千畝數字藍莓基地,同樣耀眼的還有楊善洲畫像。楊善洲精神,正是施甸縣民族團結示範創建的核心所在。作為楊善洲精神的發源地,施甸縣把學習傳承弘揚楊善洲精神作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永恒課題,把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將楊善洲精神融入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

保山施甸:楊善洲精神引領下的民族團結之路_fororder_5

  楊善洲精神文化形象展示 攝影 王婭男

  為民是核心

  “這裡的藍莓主要採用數字化經營管理模式,跟傳統種植經營管理模式有很大差異,主要採用無土基質栽培,採用節水節肥智慧化滴灌系統水肥灌溉,種出的藍莓果實比傳統種植的藍莓果品質、口感都要好。”千畝藍莓基地負責人鄭雪峰向前來參觀的人群介紹。

  首期千畝藍莓園日常為當地提供産業工人崗位300個,為當地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每年的旺季在12月至來年5月,基地每天用工量達800人,全年用工量在12萬人次左右,帶動周邊農戶3000多戶,促進戶均增收2000元左右。土地流轉租金為每年每畝1600元,同時還以每年每畝100元的管理服務費歸入村集體經濟。種植基地集藍莓種苗研發、種植及果品分級包裝、冷藏配送、食品加工、品牌行銷為一體,打造農旅綜合體和現代農業莊園的田園綜合體項目。

保山施甸:楊善洲精神引領下的民族團結之路_fororder_2

  千畝藍莓種植基地 攝影 王婭男

  施甸縣引入這一項目的根本目的在於為人民群眾增收,為民服務。為民服務正是楊善洲精神的內核之一。施甸縣全力找準楊善洲精神與民族團結進步的契合點融入點,大力傳承傳播楊善洲求真務實、艱苦奮鬥、敬業奉獻、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

  施甸縣以楊善洲精神為載體,深度挖掘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以踐行初心使命為內核的善洲精神,打造《楊善洲精神內涵及時代價值》《楊善洲精神的形成軌跡及啟示》《楊善洲的領導藝術和工作方法》《憶善洲 思賢齊——深情憶家風》等一批精品課程,牢固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具有鮮明中華文化特徵的視覺、聽覺形象工程,優秀民族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承和保護,成為保山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一張靚麗名片。

  團結是初心

  為民,即是為各族人民。團結,即是團結各族人民。在施甸縣甸陽鎮沙壩腳社區,亦是如此。

  沙壩腳社區位於城鄉結合部,是一個漢族、回族等各民族和諧共居的互嵌式社區,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10.2%。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沙壩腳社區成立了施甸縣首家“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促進會”在社區黨總支領導下開展工作,是一個由各民族共同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能把各行各業團結在一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能貢獻出一份力量,幫大家解決實際問題,我覺得特別高興。”促進會成員愉悅地説。

  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的作用在於多渠道、多領域、多形式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以爭取人心、凝聚人心為出發點,服務於基層;充分調動各族群眾積極性,激發創建工作源源不斷的活力,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深深植根于基層,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全面推進、積厚成勢。

保山施甸:楊善洲精神引領下的民族團結之路_fororder_3

  施甸縣鄉村振興示範點 攝影 王婭男

  在産業方面,沙壩腳社區“五個一批”謀發展。批發零售帶動一批,幫助各族群眾協調開設批發零售戶110戶,帶動就業300多人,農戶創收300多萬元;創辦農家樂帶動一批,扶持各族群眾開辦農家樂31戶,提供就業崗位150多個,增加收入200多萬元;做大交通運輸業帶動一批,發展各族群眾交通運輸個體戶100多戶,實現收入200多萬元。

  另外,實施勞務輸出帶動一批,培訓外出務工人員,組織各族群眾勞務輸出1000多人,創造收入2000多萬元;成立建築施工隊帶動一批,抓住縣城建設機遇,依託新一中建設、溫泉古鎮等項目開發,成立建築施工隊31個,帶動就業300多人,實現收入1600多萬元。通過“五個一批”,2021年全社區經濟總收入8321萬元,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51萬元,幫助各族群眾實現增收致富,促進共同富裕。

  沙壩腳社區也離不開楊善洲精神的引領,在社區西山村馬家大院前,還保留著楊善洲16歲時親手支砌的道路擋墻,人稱“清水石腳”,將楊善洲同志的敬業奉獻精神展現在其中,體現了新時代清廉、正直、奉獻、為民幹部的活教材和新形勢下黨員幹部的先鋒榜樣。

  未來有信心

  在萬興鄉法治廣場,在姚關鎮派出所,在水長鄉稻母基地,你還能知悉更多民族團結的故事,這些都是施甸縣民族團結之路的點點滴滴。

  施甸縣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縣,是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全國優秀共産黨員楊善洲的故鄉,是我國最大水稻兩用核不育係最佳繁殖基地。全縣國土面積2009平方公里,下轄13個鄉鎮138個村(社區),居住著彝族、布朗族等7個世居少數民族,全縣少數民族3.14萬人,佔總人口34.8萬人的9%。

  近年來,施甸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進機關、進鄉鎮(街道)、進村(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宗教活動場所、進軍(警)營、進醫院、進景區“九進”為載體,把民族團結進步納入居民公約、村規民約和行業公約,持續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理念融入基層細胞,根植于各民族幹部群眾生産生活實踐,創建覆蓋率、群眾滿意度達90%以上。

保山施甸:楊善洲精神引領下的民族團結之路_fororder_4

  施甸縣水稻兩用核不育係繁育基地 攝影 王婭男

  截至目前,施甸縣創建省、市、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147個、教育基地4個;2021年12月施甸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通過市級驗收。

  經濟發展是民族團結的基礎所在。施甸縣牢記“攥緊中國種子,端穩中國飯碗”的政治要求,依託袁隆平院士所題的“雲南施甸,中國雜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這一金字招牌,以水稻良種産業為抓手,大力推進全國水稻兩用核不育係繁育基地、一江兩河熱區經濟帶、東西兩山冷涼山區經濟帶、施甸壩姚關壩田園觀光經濟帶“一基地三大産業帶”建設,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全縣經濟實現持續增長,2021年末全縣地區生産總值實現100.2億元,增6.5%。

  一條條道路連接著千家萬戶,一排排新居安住著萬千群眾,一個個惠民政策帶領各族群眾致富。這一幅幅美麗的鄉村振興畫卷,記錄著保山市施甸縣各民族同心協力、團結進步、和諧發展的軌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