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雲南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雲南自貿區
楚雄永仁:“煙糧協同” 和諧共生
2022-09-22 09:25:26來源:雲南日報編輯:張科責編:李金秋

  原標題:朱有勇院士“煙糧協同”博士自畫像——同一塊良田 寫兩篇論文交兩份答卷

楚雄永仁:“煙糧協同” 和諧共生_fororder_08

9月中旬,楚雄州永仁縣煙葉玉米套種試驗田玉米長勢良好。

  朱書生:雲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雲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帶頭人。

  【自畫像】從上學到工作,從校園到田間,從作物—土壤—根際微生物組—環境角度解析作物多樣性種植控制病害,再到實現優質生産的理論提升和技術實踐,為高原特色農業産業提供理論和關鍵技術支撐……年復一年的寒來暑往,我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精力都奉獻給了雲南作物和生境多樣性資源的利用研究,並帶領團隊構建了不同生態區煙後套種模式,為防止基本農田“非糧化”和“非農化”提供技術支撐。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科學家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一路篤行,我慶倖自己的每一個腳印都充滿了泥土與植物的芬芳氣息。我們和省煙草公司聯合推動煙葉與糧食産學研深度融合,用鍥而不捨的勤勉在紅土地上厚植學術情懷,用金石可鏤的韌性共同描繪煙糧豐收的壯美畫卷。

  劉雅婷:雲南農業大學煙草學院院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雲南省“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雲南省優秀教育工作者,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昆明市科技領軍人才。

  【自畫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自幼陶醉於《詩經》中的各種奇花異草,那些詩情畫意的植物意象成為了我選擇未來職業的初心。心之所向,學有所用,我如願以償走上了從事花卉、蔬菜、煙草綠色生産病蟲害防控技術研發的專業道路,主持科研項目2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項,發表科研論文80余篇,在雲南高原特色農業作物綠色防控技術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究體系,“低緯高原花卉綠色高效生産關鍵技術與應用”成果榮獲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我們很珍惜這次與地方黨政、煙草公司共同推進煙糧發展的機會,構建不同氣候條件下適宜地區煙後“烤煙+”模式推廣,打造了防止基本農田“非糧化”和“非農化”的創新樣本。

  “如果説你曾苦過我的甜,我願活成你的願。”今天的中國人,一定會把我們的飯碗更加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

  蔡紅:雲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教育部霍英東教育基金青年教師獎獲得者。

  【自畫像】大學畢業後我就一直跟隨著名植物病理學家段永嘉先生、陳海如教授從事植物病毒及其類似病害研究,再後來加入到朱有勇院士團隊,把理論應用到實踐指導農業生産,深切感受到農民院士的鄉土情懷和科研精神。在國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的形勢下,我們建立了煙葉與糧經作物和諧共生的耕作制度,探索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協調生産的新路徑,對確保糧食安全和高原特色農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紀韻祚:雲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師,研究員,雲南農業大學和文山州“州校合作”硯山東南亞雜交玉米研究所所長,雲南熱帶亞熱帶雜交玉米工程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自畫像】我從事玉米遺傳育種工作30多年,建立9個國家30多個科研、教學和企業組成的玉米研究發展産業聯盟,主持建成並運行東南亞熱帶亞熱帶玉米研發産業平臺。省發改委將我們團隊命名為“熱帶亞熱帶玉米工程研究中心”,以開展玉米産學研體系構建研究和實踐為主,形成在東南亞具有影響力的技術輻射中心。我們和省煙草公司煙科院共同創建了大春一季“煙草採後+普通玉米”等種植模式,為雲南省“一季兩熟”、增加一季糧食收穫提供了技術支撐,為雲南省打造一流玉米産品奠定了紮實基礎。

  李軍營:雲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團隊首席,博士,副研究員,雲南省技術創新人才,主持科研項目10余項,省局(公司)《雲南核心煙區種植制度優化與應用》重大項目負責人。

  【自畫像】農村出身、大學圓夢、博士深耕。一路走來,我與土地結下了深厚情緣。2006年投身煙草農業科研,從煙用有機肥高效利用、到特色優質煙葉開發、再到植煙土壤保育,圍繞著煙葉與煙田開展了大量的科研攻關。2021年,省局(公司)成立了煙糧協同重大專項,我們團隊承擔了以煙為主的種植制度篩選和優化工作,將通過3年攻關,努力打造“煙+糧、煙+飼、煙+油、煙+經”等多種生産模式,為雲南煙葉高品質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年夫照: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雲南農業大學“百名”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自畫像】進入雲南農業大學煙草學院工作十餘年來,我的足跡遍佈雲南核心植煙區,探究以煙為主的種植模式土壤養分特徵,研發“煙草+N”種植體系的土壤保育核心技術,我帶領科研小組解析煙草與糧油作物套種的土壤養分均衡利用機制,為雲南部分煙區實現“一季兩熟、一年三收”,提高土地産出提供理論支撐。在既是煙田,又是糧田的農業科技需求上,我們將描繪出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濃墨色彩。

  歐陽鋮人:博士,雲南農業大學煙草學院講師。

  【自畫像】厚植“三農”情懷,描繪煙糧共生。從博士研究生畢業到雲南農大煙草學院工作,我一直跟隨雲南玉米栽培專家吳伯志教授從事作物(玉米)栽培及生理生化方向的研究。我認為,在國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背景下,探索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協調共生的新路徑(糧經協同),對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