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安徽:改革不停步的“基因密碼”
2022-11-25 14:06:06來源:安徽日報編輯:劉旭東責編:趙瀅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改革創新已成為安徽的遺傳基因,是安徽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各項改革蹄疾步穩,亮點紛呈。省級層面推出1300多項改革舉措,生態補償、林長制、農業生産“大託管”、城市生命線等改革品牌推向全國,農村“三變”、縣域醫共體等改革增強群眾福祉。秉承小崗精神,弘揚改革文化,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堅持突出重點、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集成、堅持蹄疾步穩,投身偉大變革,創造新的歷史。

  偉大變革實踐沉澱、凝練出“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成為小崗乃至整個安徽大地與改革同發展、與時代共進步的精神動力。

  暖暖的秋陽照亮村頭赭紅色的牌坊,費孝通題寫的6個大字提醒遊客,“鳳陽縣小崗村”到了。

  走在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友誼大道上,兩邊以“紅手印”“大包乾”等關鍵詞命名的菜館、超市,一家連著一家。“説鳳陽,道鳳陽,自從改革開了放,鳳陽一片新氣象……”在小崗村“當年農家”景點裏,歡快活潑的新編花鼓唱腔,唱出了“大包乾”發源地這個紅色品牌帶給小崗的巨大變化。

  “當年農家”院落是當年小崗村18戶農民發起大包乾簽字的地方。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乘車來到這裡,看當年的茅草屋,了解當年農戶們商量搞大包乾在這裡簽字的場景,稱讚小崗村當年的創舉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叮囑要好好記住這段歷史。

  改革,中國現代化敘事中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中國的改革開放從農村開始,農村是從小崗村起步。

  那麼,農村改革為何發端于小崗?

  一曲傳唱600年的鳳陽花鼓歌,道盡了封建社會時期鳳陽移民在自然災害、官吏欺淩、苛賦繁役多重侵害下經受的貧窮與苦難,也砥礪出鳳陽人務實進取的性格、抵禦艱難的智慧與勇氣,這種異常強烈的改變命運的願望,為後來的“大包乾”驚世之舉積蓄了能量。

  位於江淮之間滁州市鳳陽縣東南約20公里的小崗村,是中國中東部再普通不過的一個村莊了。地處偏僻的江淮分水嶺丘陵崗地,易旱易澇,土層淺肥力不足,耕作難度大。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機械化程度和水利條件較差的狀況下,土地所有權及生産經營管理的體制機制就成為調動以小崗人為代表的很多地方農民生産積極性的關鍵因素。

  從1975年開始,鳳陽縣已有地方開始探索農業生産責任制“聯産計酬”,農民出身的縣委書記陳庭元對此表態:鼓勵要先幹起來,不要先講出去,幹了就要幹好,要深入群眾了解情況,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

  1978年那個冬夜,小崗村18個農民冒天下之大不韙,徹底分田到戶。

  1979年4月,鳳陽縣委書記陳庭元到小崗隊實地調查,在小崗村頭卻發現沒有了往常集體耕種的場景,田裏只有一對30齣頭的青年男女在幹活。幾句攀談,陳庭元便發現了“天大的秘密”,他不僅沒有制止,反而主動擔當,先後10多次到小崗村,觀察他們的責任制實施情況,幫他們解難題、定計劃,並確定了“不制止、不宣傳、不推廣”,將小崗的包乾到戶責任制保護了下來。

  直到後來,萬里調研肯定、中央一錘定音,“大包乾”終於有了全國的“戶口”。

  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等弊病,糾正了管理過分集中、經營方式過分單一等缺點,有統有分、統分結合,既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又發揮農民家庭經營的積極性。

  “‘十八個紅手印’不僅是對家庭的承諾,也是對國家的承諾,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種‘家國一體’‘敢為人先’的改革思維,能夠更加激發社會創造活力,解放生産力。”滁州學院皖東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滁州市人大常委會常委兼教科文衛專門委員會副主任裘新江認為。

  小崗村在度過了吃飽穿暖的上世紀80年代後,在市場經濟風起雲湧的上世紀90年代,又落在了後面。“一年跨過溫飽線,多年未過致富坎。”小崗人開始二次創業 ,與張家港長江村結成了“姊妹村”,在選派幹部、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的帶領下,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直至今天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實現三産融合發展,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20萬元,正朝“百億小崗”的目標邁進。

  從大包乾的‘紅手印’,到確權頒證的‘紅本本’,再到集體股份合作的‘分紅利’,小崗村的實踐證明,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講常新。

  在滁州市委黨校理論研究室主任、教授陳懷遠看來,以小崗探索為代表的農村改革40多年發展實踐告訴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始終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實踐路線 。“群眾中不缺乏創新創造,不缺乏‘改革家’,尊重和鼓勵農民的探索和創造,才會有許許多多切實有效的解決‘三農’問題的方式方法。”陳懷遠説。

  在改革發展中,安徽省沉澱、凝練出“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成為小崗乃至整個江淮大地與改革同發展、與時代共進步的精神動力。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各項改革蹄疾步穩,亮點紛呈,改革創新已成為安徽的遺傳基因,成為安徽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

  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互相交融影響,北方人的豪放剛烈、南方人的柔婉秀麗相容並蓄,造就了安徽人勇於、善於革故鼎新的精神性格。

  與小崗人和土地的深厚情感一樣,安徽近年來的一些重大改革措施,都與這片多彩土地上的山水關聯、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受益。

  在黃山市歙縣新溪口鄉“錢多多”超市老闆錢焱看來,改革讓新安江水清澈多了,他和全鄉其他133戶職業漁民退捕上岸“很值”。網箱退養、漁民退捕、臨江近水土地退耕、工業企業關停搬遷、城鎮污水治理、畜禽養殖關停搬遷、船舶污水上岸……近年來,這片土地上推進實施了一大批生態環保類項目。2012年以來,新安江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成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改革試點。皖浙兩省共同努力,三輪試點接續開展並取得豐碩成果,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和實踐經驗,為更多的碧水青山保駕護航。

  在滁州市來安縣半塔鎮北澗村的碧根果現代農業産業園林長、半塔鎮鎮長助理陳翠鳳看來,改革讓産業園7000畝碧根果苗欣欣向榮,豐收更有保障。2017年,安徽率先在全國推行林長制,全面建成五級林長組織體系,創建全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範區。林長制改革已成為新時代安徽全面深化改革的標誌性品牌,激活了林業發展“整盤棋”,讓安徽乃至華夏大地更加鬱鬱蔥蔥。

  在淮南市潘集區泥河青源家庭農場負責人李友青看來,有了農業生産“大託管”,他的3600畝水稻生産經營更便利。2020年,安徽省農業生産託管服務面積達2.18億畝次,位於全國首位,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都可委託給農業生産性服務組織完成,更多農戶通過這項改革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在蚌埠市五河縣大新鎮韓臺村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金和林看來,“三變”改革激活了農村要素資源,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從0到85萬元。農村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截至2021年底,全省七成以上的村開展“三變”改革;940多萬農民通過入股成為股東;參與改革的村共獲得收入7.8億元;參與改革的農戶獲得財産性收入17.1億元,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子。

  在合肥燃氣集團維修人員看來,改革讓地下空間可燃氣體聚集的重大險情,從發現到介入處置,前後只要幾十分鐘。合肥市啟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綜合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手段,搭建起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運行監測平臺。100多種、8.5萬套前端感知設備,覆蓋燃氣、供水、橋梁等2.5萬個城市高風險點,實時監測“城市心跳”。這就是城市生命線工程建設的“合肥模式”,這項改革在安徽乃至全國進行推廣,帶動城市安全能級不斷提升。

  十年間,縣域醫共體的模式探索,讓安徽省“15分鍾醫療服務圈”基本建成。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縣級和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健全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壓實政府辦醫責任,破除以藥補醫機制。安徽醫改經驗也推廣至全國29個省份。

  改革創新成為安徽的遺傳基因,是安徽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各項改革蹄疾步穩,亮點紛呈。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了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五個重大原則”,其中一個原則就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才能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事業發展出題目,深化改革做文章。”這個論斷直觀而明確地揭示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改革既有傳承性,又有現實性;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深厚文化底蘊、優秀人文精神,是促進改革開放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資源 。北宋歐陽修為官滁州,“敢為人先,親近山水,達觀包容,務實進取”。這種文化精神傳承千年融入今天滁州城市精神。

  從2008年開始,滁州市搶抓國家城鎮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戰略機遇,主動變革、攻堅克難、敢於擔責,以容錯機制保護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陸續啟動“大滁城”建設,一座現代化的宜居宜業宜遊的新型區域中心城市逐漸崛起于皖東大地。同時,堅定實施東向發展戰略,全面對接“大江北”,與南京、蘇州等地跨省合作共建,滁州成為我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排頭兵。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傳承;它也是對中國革命文化傳統的發揚光大,其動力則在於中國共産黨的革命精神。改革文化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改革開放提供了規範概念,億萬人民群眾的實踐創新得到明確的價值指引。

  “事業發展出題目,深化改革做文章”。這個論斷非常形象,它直觀而明確地揭示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在生産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的發展大業就會不斷提出新“題目”。有了新問題,就必須找到新方法、新思路。

  優化營商環境,如何放管結合,依法依規精簡和下放審批事項,健全事中事後聯合監管機制,確保放得開也管得住?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怎樣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機制,全力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如何夯實科技攻堅的人才支撐?

  民生為重,怎樣進一步優化配置鄉村醫療資源,促進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讓廣大農民群眾就近獲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醫療衛生服務……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各級黨員幹部尤其是一把手,既要當好改革促進派,又要當好改革實干家,聚焦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確保方向不偏離,任務不落空,改革有硬指標、硬計劃、硬措施,真正發揮好改革關鍵一招的作用。

  風雲激蕩的大時代,唯變革者進、變革者強。以積極進取的姿態因地制宜謀發展,敢幹苦幹實幹, 這是區域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原動力。置身改革奮進、萬物生輝的時代,我們要投身偉大變革,創造新的歷史。(安徽日報 記者 羅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