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在“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相關44個項目中,雲南大理、臨滄、普洱、德宏和西雙版納的六個項目榮膺其中,成為項目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序號 |
項目名稱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社區知情同意書籤署 |
1 |
普洱茶製作技藝(貢茶製作技藝) |
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文化館 |
2 |
普洱茶製作技藝(大益茶製作技藝) |
雲南省西雙版納動海縣 |
動海茶廠(普通合夥) |
3 |
黑茶製作技藝(下關沱茶製作技藝) |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4 |
紅茶製作技藝(滇紅茶製作技藝) |
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 |
雲南滇紅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張成仁(代表性傳承人) |
5 |
茶俗(白族三道茶) |
雲南省大理市 |
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管理所 董麗(代表性傳承人)張永爍(小學生) |
6 |
德昂族酸茶製作技藝 |
雲南省德宏州芒市 |
芒市文化館 |
中國人通過制茶、泡茶、品茶,培養了平和包容的心態、形成了含蓄內斂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茶的飲用與分享是人們交流、溝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長者為先等與茶相關的禮俗彰顯著中國人謙、和、禮、敬的人文精神。
傳統制茶技藝主要集中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存在,為多民族所共享。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里茶道等傳播四方,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大理白族婚禮上敬獻“白族三道茶” 攝影 楊建華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申遺文本材料由浙江省有關單位牽頭組織撰寫,項目所在地範圍涉及福建、雲南等15個省、市、自治區,包括各項目所在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主管單位、茶業公司、協會、商會、代表性傳承人在內的83個社區(群體)分別簽署了申遺所必須的知情同意書;評審審查機構對此項目的評估結論是“建議列入”。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採茶、制茶和飲茶。制茶師根據當地風土,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制等核心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習俗,世代傳承,至今貫穿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儀式和節慶活動中。
茶藝師泡製普洱茶 攝影 楊桃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採摘、茶的手工製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在茶文化的帶動和促進下,我國茶産業快速發展,茶科技水準穩步提高。茶文化、茶産業、茶科技在提供可持續生計、促進鄉村振興、保護陸地生態系統,以及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相關44個項目已先後列入國務院批准公佈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為確保該遺産項目的存續力,增強傳承活力,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于2020年12月成立保護工作組,聯合製定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五年保護計劃(2021—2025)》,將鼓勵傳承人按照傳統方式授徒傳藝,依託中職院校和高等院校培養專門人才,鞏固代際傳承;舉辦保護傳承培訓班,加強能力建設;建立研學基地,編寫普及讀本,開展相關巡展活動,提高青少年的保護意識。
聞香是品飲普洱的重要環節 攝影 楊桃
同時,茶産業主管部門通過加強確認和管理、提升建檔水準、開展學術研究、完善保護協作機制、維護實踐場所、組織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等措施,實施協同保護行動。文化和旅遊部和相關地方政府將積極支持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組織實施系列保護措施,做好該遺産項目的傳承與實踐。(文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