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雲南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雲南自貿區
麗江元宵“棒棒會”:見證農耕文明 彰顯民族融合
2023-02-08 11:22:2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科責編:趙瀅溪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雲南省麗江市納西族除了有吃元宵、遊花燈這些與漢民族相似的民俗外,還要舉行極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棒棒會”民俗文化活動。“棒棒會”是展示傳統農具、傳承農耕文明的一個盛大節慶活動,以交流竹木器具和花草樹木為主要特徵,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與生産生活需要相結合的民俗文化活動。納西族“棒棒會”已于2016年8月列入麗江市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麗江納西族元宵節:見證農耕文明 彰顯多民族文化融合_fororder_1

熱鬧的“棒棒會”活動現場

  “棒棒會”見證農耕文明 蘊含和諧統一

  據記載,麗江納西族正月十五“棒棒會”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後逐步形成。“棒棒會”剛開始也叫“彌勒會”或者“米拉會”,相傳最早在麗江玉皇閣舉行,當地喇嘛朝廟唸經,村民進香祭拜彌勒佛,後來漸漸演變成農具交易會,其中以用作斧頭把、鋤頭把、錘子把等的木頭棒棒最多,所以簡稱為“棒棒會”。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以及生産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農耕方式已經改變,農耕時代的生産生活工具也漸漸被新器具所取代,農具大都機械化了。機械化使棒棒類生産工具交易量相對減少,增加了果木樹苗、山貨藥材、花卉盆景、各地特産、生活用品等交易品類,加上各種好吃好玩的當地小吃,節日氣氛反而更加熱鬧。

  如今的麗江“棒棒會”現場,傳統農具依然是歷史傳承和時代進步的偉大見證者,現場隨處看見各種傳統手工農具,如鋤頭把、斧頭把、竹編簸箕、撮箕、掃帚等,這些農具讓人們體驗到納西族昔日的農耕文明,感受古老的農耕文化。

麗江納西族元宵節:見證農耕文明 彰顯多民族文化融合_fororder_4

麗江盆景展示和交易

  據了解,過去的“棒棒會”只是一天,後來增加到兩天,近幾年則增加到三天、四天、甚至五天了;舉辦地點也從原來的麗江古城搬到了新城,從一個地方增加到了好幾個地方同時舉行。2023年,麗江市古城區在原來基礎上又開闢了新的活動舉辦地點——中濟海公園。來“棒棒會”交易遊逛的人,也從原來以農人為主,變成了有農人、城裏人、商人以及男女老幼共同參與的群體;“棒棒會”上做買賣的商販也從過去單一的本地人,變成了本地人與外地人進行各種土特産交易的多元格局。

  從最近幾年麗江納西族“棒棒會”可以看到,處處體現出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相遇的熱鬧場景,會場上隨處可見各種農具和生活用品,各種花卉、苗木、奇石、木雕、盆景、花土,還有小孩喜歡的手工木制玩具,愛吃的各類小吃,來自四面八方的土特産、山貨也可以在“棒棒會”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傳統生産生活用品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文化內涵豐富,地域特點明顯。

  從“棒棒會”上交易的內容和參與人群來看,納西族“人和自然是親兄弟”的觀念得到了有力的詮釋和延伸,體現著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勤儉節約、自強不息、鄰裡相幫等豐富的納西族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

麗江納西族元宵節:見證農耕文明 彰顯多民族文化融合_fororder_2

孩子們最期待一年一度的“棒棒會”

  吃元宵、遊燈會:彰顯多民族文化融合

  麗江是一個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這裡同時又很好地保留了地方民族文化的特點,這些共生共存的文化現象在一些節慶習俗上均可以深刻感受到,納西族的“正月十五”民俗文化活動就是最好的體現。

  除了舉行具有麗江納西族本地特色的“棒棒會”,納西族在元宵佳節也跟漢族一樣吃元宵、遊花燈。在當地納西族人風俗習慣李,元宵會換另一種吃法,叫做“牛打滾”。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每年正月十五,麗江大研古城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和和美美,熱鬧非凡,共慶元宵佳節。為展現納西族歡度元宵節的傳統民俗,彰顯麗江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質,在麗江古城玉河廣場,街道、社區每年都會組織相關活動,讓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體驗到元宵佳節的濃厚節日氛圍。

麗江納西族元宵節:見證農耕文明 彰顯多民族文化融合_fororder_3

民俗傳統與現代商業的完美結合

  到了晚上,在麗江古城,提燈遊古城活動又讓古城居民和遊客共同體驗到元宵佳節的另一番風景。在麗江,不僅僅可以看到純粹自然的當地民俗文化,還可以感受到融合發展的多元文化元素。“棒棒會”、吃元宵、遊花燈正是多民族文化傳承包容、和諧共生的具體表現,和而不同、各具特色將始終成為麗江節慶民俗文化的存在方式。(文/圖 蘧玲 和麗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