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合肥市探索構建全鏈條閉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 推動2022年技術合同交易突破千億元
2023-05-06 13:38:5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查宛昕責編:趙瀅溪

  國際在線安徽消息(劉旭東):“2022年,全市技術合同交易總額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1083億元,實現三年翻一番;登記科技成果5792項,同比增長45%,其中,實現産業化應用和小批量小範圍應用4749項,佔全市登記總數82%。”日前,合肥市科技局總工程師高致遠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近年來,合肥市持續探索構建全鏈條、閉環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場”加速走向“應用場”,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形成有服務保障、有轉化鏈條、有應用生態的集成性科技成果轉化系統。

  科技部火炬中心公示2022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擬備案名單,合肥新增13家,新增數量位居全國城市第二位,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總數達229家;依託安徽創新館、市科創集團等單位建設5家科技成果概念驗證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建設21家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覆蓋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積體電路、現代農業等10個細分産業領域,擁有超5000台總價值近6億元的中試服務設備,服務企業超800家,項目經過中試後産業化成立企業75家;引入10余家海內外優秀載體及運營機構。

  探索

  強化服務保障能力

  2022年,合肥在全國率先組建4個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對接中國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工大、安大等在合肥主要高校院所,常態化登“門”(校門)入“室”(實驗室),開展項目發現、挖掘、策劃、轉化和服務工作,目前已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797項,推動成立企業306家。

  合肥依託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建立“三就地”統籌調度機制,及時協調、研究解決科技成果“三就地”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同時,合肥市構建“1+N”政策服務體系,施行《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種子基金管理辦法》、《高品質新型研發機構分類支持管理細則》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服務保障貫穿成果“發現、評價、轉化、應用、産業化”等全部環節。

  協同

  集聚創新資源打造策源地

  2019年開館以來,安徽科技大市場持續探索“前店+後坊”的發展模式,依託安徽創新館,集聚全省創新資源,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截至4月底,安徽科技大市場已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金額730余億元,培養技術經紀人1300多名,實現全市科技系統和市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全員“持證上崗”。合肥市加快構建國際人才通道,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引才引智示範基地、外國專家工作室等平臺載體,全市集聚外國專家1500余人。

  自2017年1月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來,首個國家實驗室掛牌運行,合肥建成、在建、擬建和謀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2個。其中,依託穩態強磁場催生多個國家1類創新靶向藥物,授權發明專利200余項,孵化高科技企業7家。依託大學大院大所優勢創新資源,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42家,力爭到2025年超80家。其中,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推出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在全國推廣。

  孵化

  創優轉化應用生態

  2021年4月,合肥成立市科創集團,專注運營市級投資的創新平台資源,已為近300家次企業提供路演、融資等服務。在合肥市委科創委的統籌推動下,2023年3月,合肥市“科創大腦”正式發佈。自2022年6月試運行以來,合肥“科創大腦”已匯聚近3千家高校院所、超萬家企業數據,累計發佈技術需求232項,成功實現揭榜129項,成交金額5.473億元。

  “合肥在全國首創設立國有股權直投、總規模5億元、風險容忍度高達50%的市種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支持優質高校院所成果團隊項目就地轉化。”高致遠介紹,目前該基金已立項支持項目82個,出資項目58個、金額超1億元;天使基金已培育科創板上市企業3家、國家高企101家。

  2022年,合肥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834家,平均每天誕生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創歷史新高,總數達6412家;培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200余家,同比增長近七成;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8家,總數達139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