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安徽:數字賦能,繪就鄉村新圖景
2023-07-14 19:22:49來源:安徽日報編輯:劉旭東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近年來,我省把數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方向,推動數字技術同農業發展、農村治理和農民生活深度融合,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數字賦能,繪就鄉村新圖景

安徽:數字賦能,繪就鄉村新圖景_fororder_fa154211-9b58-48bf-9d49-8d85ae9f2862

亳州市蒙城縣興農綠港數字農業工廠工人在採摘利用無土栽培技術種植的彩椒 攝影 胡衛國

  2020年,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聯合啟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安徽省各地以試點為契機,積極探索以數字化賦能鄉村産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

  通過組織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安徽省近年來開展數字鄉村智慧農業暨農業産業互聯網“5+8”試點示範,大力推進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應用。隨著安徽省數字化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鄉村治理精細化、智慧化水準不斷提升。同時,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當前,安徽省數字鄉村建設還存在不少難點,比如基礎配套設施相對不足、省域內數字鄉村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數字鄉村發展面臨生態重塑壓力等。

  去年全省農産品上行網銷額超1000億元,同比增長17.6%

  ——農業觸“網”,産銷升級

  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節,黃山市歙縣富堨鎮的萬興葡萄園裏的葡萄長勢喜人、口感極佳。其中,夏黑葡萄已搶鮮上市。這得益於數字管理。

  萬興葡萄園是歙縣數字農業示範點。近年來,葡萄園與科研院所合作,建成水肥一體化智慧系統及5G智慧果園平臺,能夠實時感知氣候環境、土壤條件,對葡萄生長動態、外觀等信息實時監測,同步記錄陽光、溫差、種源、蟲害等關鍵數據,實現數字化精準管理。

  “今年,葡萄園投入100多萬元,建成2000多平米的高標準大棚和冷凍保鮮庫,同時進一步完善水肥一體化設施,將原來的噴灌改成噴灌、滴灌結合。”萬興葡萄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扦插式滴灌,實現了精準化的施肥、保水功能。

  時值“三伏天”,只要大棚裏溫度過高,工作人員就會把兩台大型水冷空調打開,給葡萄園的葡萄降溫保濕。葡萄藤下,一條條黑色滴灌管好似“毛細血管”,在葡萄藤根部四週均勻鋪開,將配製好的水、肥精準送達。水冷空調開啟後,棚內溫度比平常室外溫度降了10℃到15℃。

  近年來,歙縣以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為切入點,著力補齊農業農村數字化基礎短板,加快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效益,提升農村治理效能,讓農民更多享受“數字紅利”。

  歙縣雄村鎮賣花漁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是徽派盆景的發源地。步入村中,但見青山明秀、小徑通幽,村內“一步一盆景,處處好風景”。

  “我們全村有230多戶,640多人,盆景基地就有1500多畝,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種植花卉盆景。”賣花漁村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項濤介紹,隨著直播帶貨的興起,村裏盆景銷售上了“網”,銷路更寬了。

  以“遊龍梅花”為代表的徽派盆景技藝,在賣花漁村傳承、揚名。“90後"的洪瑜,就是一名與徽派盆景共同成長的傳承人。

  原本在南京工作的她,一次回家後發現村裏的銷售模式,還是以等客戶上門為主。於是她和村裏的幾個年輕人一起,開始探索通過電商、直播帶貨賣盆景。

  “從2018年做電商,到如今直播帶貨,我家盆景銷量逐年增多,去年家裏盆景收入超50萬元。”洪瑜告訴記者,除了收入的增加,網絡直播盆景銷售,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參與。

  據了解,目前賣花漁村九成年輕人已經掌握了徽派盆景製作技藝,35歲以下從事盆景製作銷售的有60多人,讓老技藝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去年,賣花漁村的盆景年銷售額超過2600萬元,戶均收入連續多年超過了10萬元。

  “今年,我們將利用新建成的電商大樓,組織專業的培訓,吸引年輕村民回村開展直播,借助互聯網將賣花漁村盆景銷往全國。”項濤信心滿滿地説。

  從生産端到銷售端,數字技術的嫁接帶來的不僅是農業生産效率的提高,更催生了農業新型業態涌現。5月9日上午,盒馬(中國)有限公司在六安市金寨縣白塔畈鎮大崗村舉行授牌儀式,設立安徽首個“盒馬村”。此舉標誌著該縣成功邁出農村轉型發展的第一步,讓農民變身“數字農民”,實現農村從分散、孤立的生産單元升級為現代農業數字産業鏈的一部分,推動縣域蔬菜産業數字化發展、現代化發展。

  “盒馬村”是數字時代新零售的産物,採用“線上+線下”與現代物流體系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通過“産—供—銷”平臺,讓農民用新科技、種出好東西、賣出好價錢,有助於該縣推動農産品精細化、標準化和數字化改造。

  雲端發力,數字賦能。安徽省近年來組織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開展數字鄉村智慧農業暨農業産業互聯網“5+8”試點示範,大力推進數字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應用。截至去年底,安徽省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準達到54.95%,居全國第4位。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農業生産綜合增效5%-10%。2022年,全省農産品上行網銷額超1000億元,同比增長17.6%。

  村民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實時照看老人孩子,還能將家裏的視頻分享給村“兩委”統一監控

  ——村情上“網”,治理快捷

  在“智慧村務”數據中心伺服器大螢幕前,村主要道路口及重要場所的實況一目了然。這是馬鞍山市當涂縣姑孰鎮靈墟村黨群服務中心可見的一幕。

  作為全鎮“智慧村務”首個試點村,靈墟村主要道路口及重要場所鋪設安裝了光纖寬頻、高清監控探頭、高空瞭望球機等設備,並將其接入村部“智慧村務”數據中心伺服器大螢幕,實現了鄉村治理智慧化、智慧化和數字化。

  “高清攝像頭采用了雲網結合、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技術,對監控區精準排查、遠程對話、圖像抓拍、視頻追蹤等功能。”該村“智慧村務”信息管理員唐宗好介紹,村裏利用“智慧村務”信息技術,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以秸稈禁燒工作為例,2022年新增溫度報警13次、涉及地塊10塊,捕捉到火點拍攝的高清圖片和視頻,系統均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實時發送給工作人員,為後期處置及時固定了影像證據,築牢了秸稈禁燒“防火牆”。

  淮南市壽縣大順鎮同樣是傳統農業鄉鎮,這幾年,在縣裏統一部署下,大順鎮與安徽移動緊密合作,通過智慧産品與服務助力鄉村數字化治理。

  “移動公司在我們長崗村、官塘村以及大順街道居委會建立集中監控管理示範點,強化鄉村村情的管理。”大順鎮政府工作人員李廣濤説。截至目前,全鎮已累計安裝數字監控系統200余戶,實現綜治管理、智慧辦公、鄉情網等功能。

  “以前成天住在大棚旁的小屋裏,三伏天真遭罪。自從安裝了攝像頭,不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在家就能隨時查看大棚的情況,再也不用住那兒啦!”大順鎮官塘村蔬菜種植戶范先生高興地説。

  如今,大順鎮大部分村民都用上了數字鄉村監控,不僅可以實時照看老人孩子、回看動態,還能將自己家裏的視頻分享給村“兩委”,由村“兩委”統一對村內道路、村民家庭院落進行聯合監控,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工作水準。

  數字鄉村治理共同體是數字化動態資源與基層治理力量的有機結合,需要理念重塑和路徑優化,併發揮多元主體智慧,整合優勢力量,激發主體動能。

  桐城市將數字化技術廣泛運用於鄉村基層黨建、社會治理、農業監管等領域,依託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基層黨建暨社會治理一體化系統(簡稱“文都e家”)、智慧漁政管理系統、“雪亮+平安鄉村”工程等平臺,構建以數字化為基礎、以網格化管理為核心、以聯勤聯動為機制的數字鄉村治理服務新格局,初步形成物聯、數匯、智創于一體的“數字桐城”。

  合肥市長豐縣按照“智慧鄉村大腦”建設思路,搭建縣城鄉一體化社會治理智慧平臺,涵蓋“一雲統算、一網統管、一屏統攬”三大模組。依託一體化智慧平臺,網格員通過“善治長豐”手機端,發現問題、上報問題、協調聯動解決問題,為網格注入“數字力量”,建立“線上派單”“線下處理”“平臺反饋”,閉環解決群眾牽腸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目前已通過客戶端上報有效問題工單982件,解決問題773件。通過線上“吹哨報到”,定期召開“村(社)情通報會”,讓村民自主“説事、議事、主事”。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打造數字鄉村建設模式,推動鄉村治理邁向數字化,是各地數字鄉村建設的一個亮點。安徽省多地以數字技術為引領,持續推動數字化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不斷提升鄉村治理精細化、智慧化水準。

  建立數字鄉村建設的長效協同機制,逐步形成支撐未來鄉村發展的數字生態系統

  ——建設數字鄉村,需要協同提質增效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數字鄉村”概念。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中明確指出:“數字鄉村是伴隨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以及農民現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內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轉型進程”。

  安徽省先後出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行動方案(2022—2024年)》《加快“數字皖農”建設若干措施》《2023年安徽省數字經濟發展工作要點》等,統籌多方力量推進數字鄉村建設。

  信息化基礎設施是數字鄉村發展的基石。相關數據顯示,安徽省2022年全年新建5G基站27831個,累計建成5G基站超8.5萬個,規模總量上升至全國第10位,實現省轄市主城區全覆蓋、縣城鄉鎮重點覆蓋,5G網絡已覆蓋12339個行政村,行政村5G網絡通達率接近90%。全省10G-PON端口數達到33萬個,千兆寬頻用戶數突破490萬戶,數字鄉村建設基礎設施水準有力提升。

  “數字鄉村建設有別於數字城市建設,但兩者又不能完全割裂開來。”受訪人士認為,數字鄉村不是數字城市的複製版,也不是數字技術的簡單疊加。數字鄉村應用的場景是農業農村,經濟集聚程度、産業形態、就業類型、社會治理方式等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異。

  皖北某縣縣委宣傳部人員告訴記者,從實際情況看,安徽省皖南、皖中、皖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程度存在較大差異,數字鄉村必然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類型鄉村的數字化發展方式。同時,數字鄉村建設不能就鄉村談鄉村,不能將數字鄉村演變成一個農村內部的閉環。

  記者採訪中發現,當前,安徽省數字鄉村建設還存在不少難點,比如基礎配套設施相對不足、省域內數字鄉村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數字鄉村發展面臨生態重塑壓力等。

  從內容上看,數字鄉村包含智慧農業、農村電商、數字治理、便捷生活服務等多個內涵。從服務對象來看,鄉村數字經濟和農村電商的主體是農民,數字治理和便捷生活服務的對象也是農民,建設數字鄉村的根本目的是惠民便民。因地制宜、尊重市場規律,能用、管用、適用無疑是數字鄉村建設要遵循的原則。

安徽:數字賦能,繪就鄉村新圖景_fororder_280ca705-f4bf-49f0-acf4-66b2aab305ed

7月11日,黃山市歙縣數字鄉村館,聯農帶農鄉村産業發展一張圖進展情況展示 攝影 李明傑

  7月11日上午,記者走進位於黃山市歙縣徽城鎮漁梁社區的數字鄉村館,只見一樓大廳展櫃上有序展示著歙縣本地特色農産品,三樓電商直播間裏主播正向廣大網民推銷特色産品。

  “我們設置了‘歙採繽紛’綠色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展示區、電商直播區、青創空間,通過連接線上的品牌資源,依託電商直播,實現線上和線下雙向發力。”歙縣新安江鄉村發展有限公司副經理黃仙紅介紹,該館可以全方位、立體化對縣域內所有的集體資産、資源實行全程動態監管,實現透明化交易和不見面交易,構築歙縣路徑和歙縣特色的數字化産業發展體系。

  “當前,數字鄉村建設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在基礎設施、數據資源整合等多方面協同推進。”歙縣縣委網信辦工作人員章宜威認為,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更大發展,還需要建立數字鄉村建設的長效協同機制,逐步形成支撐未來鄉村發展的數字生態系統。比如探索鄉村資源盤活和整合、共享與協作的數字化平臺利益聯結模式,以村民為用戶中心,實現政府主導,企業和運營商共同參與,構建數字鄉村多主體協同建設與運營模式。(安徽日報 記者 李明傑)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