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淮河岸邊的阜陽市阜南縣素有“中國柳編之都”之稱,這裡的柳編技藝代代相傳。
8月15日,在位於阜南縣郜臺鄉的安徽德潤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産基地,記者看到,工人們左手拾柳條、右手持利刀,一根根看似普通的杞柳條,經過各種穿插、纏繞,最終“脫胎換骨”成為精美的工藝品或家居用品。
一把杞柳枝,雙雙致富手。“我從事柳條編織行業快30年了,一天能編幾十個普通的柳筐。”正在忙碌的戴大爺告訴記者,如今,他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每年靠柳編可以有近4萬元的收入,還不耽誤照顧家庭和種地。
“我和丈夫以前在外省打工是做藤編的,2006年回來創業,從事杞柳種植和柳編加工,家鄉的柳編産業也逐漸發展壯大,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安徽德潤工藝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朝玲説。
小柳條也能“編織”出鄉村振興大産業。郜臺鄉柳編産業發展迅速,全鄉現已發展柳編企業34家,從業人員超2萬人,是阜南縣乃至周邊地區的柳編生産基地,人均年純收入僅柳編一項就超過3000元。柳編産業已成為全鄉的龍頭産業,形成了“出口代理商—公司—編織戶”一體化的“産、供、銷”體系。
如今,兼具美觀和環保的柳編産品漂洋過海,深受海外客戶歡迎,古老的柳編技藝為阜南當地人民帶來了更好的生活。
“柳編主要出口,産品遠銷近40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公司出口營收近600萬美元。”張朝玲表示,該公司還在國際各種展會上頻頻展示柳編技藝和精美産品,收穫了不少訂單,促進公司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近年來,阜南縣對柳木産業加大政策支持,積極落實外貿獎補資金,去年落實省、市、縣級獎補政策資金1230.14萬元。柳木文化産品暢銷全國各地,遠銷北美、西歐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阜南柳木文化由傳統的“編筐打簍、養家糊口”到現在的“機器制柳、外貿出口”實現了華麗轉身。
阜南縣還積極引導企業電商線上經營,提高企業業務能力,拓寬企業接單渠道,多元化對接海內外市場。2022年,全縣柳木文化出口實績企業累計出口4.52億美元,同比增長19.3%,佔全市同類産品出口額的72.2%。(安徽日報 記者 許昊傑)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