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雲南大學多年生稻科技小院把課堂搬到田間——聚智賦能 振興鄉村
團隊師生在試驗田裏做實驗
科技興農
時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曼恩村委會曼拉村500多畝的多年生水稻即將開鐮。作為雲南大學胡鳳益團隊成員,黃光福博士帶著研究生在試驗田裏做完實驗,回到位於曼拉村的雲南大學多年生稻科技小院,一起做飯、吃飯,進行學術交流。黃光福説:“我們的學生現在幹農活、做家務都是一把好手。”
2019年,雲南大學多年生稻科技小院落地曼拉村,源於雲南大學胡鳳益團隊多年攻關取得的科技成果——多年生稻。這項栽培技術顛覆了傳統水稻種一次割一茬的種收方式,一次栽種多次收穫。
5年前,胡鳳益團隊在曼拉村租下了一片試驗田,通過一次次技術革新,突破了多年生稻包括水肥、農藥、越冬套作、留稻樁高度等在內的一系列配套栽培技術,基地最早種下的水稻已經收割了5年,産量基本穩定。多年生稻研究成果還入選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202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榜單。
科技小院一頭連著高等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在栽培技術逐步成熟的同時,胡鳳益團隊探索將這項技術推廣開來,造福當地農民、助推産業升級。他們依託“一院多點”的科技小院運行機制,在景洪嘎灑、元陽哈尼梯田、玉溪元江等不同地區設立試驗站,帶動企業和種糧大戶在全省推廣種植多年生稻30萬畝,大大提高了糧食生産效率,節約了生産成本。
“我種的‘雲大26’賣價比普通水稻貴,産品口感好、不愁賣。”在曼拉村中心廣場附近,種糧大戶岩坎叫經營著一家多年生稻稻米專賣店,找他訂米的顧客絡繹不絕。
科技小院剛落成時,岩坎叫對此項技術半信半疑。兩年前,看到試驗田裏的水稻像韭菜一樣一茬又一茬長,他找到黃光福免費領取了種子。在科技小院師生的指導幫助下,他種植了100多畝多年生稻,7月份第一季能收600公斤,11月第二季再收400多公斤,每畝多年生稻一年達到近一噸的産量。“最主要的是節省管理成本,不用每年進行播種、育秧栽秧、犁田耙田,省了種子錢和栽秧的人工費。”岩坎叫説。
2022年4月,華大基因公司與雲南大學合作成立了華大雲谷公司,將“雲大26”多年生稻註冊商標為“曼拉一號”,進行規模化生産加工。目前,公司在曼拉村流轉了500多畝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曼拉村的農民不僅可以得到土地租金收入,還能在種植基地務工獲得務工收入。根據規劃,未來曼拉村將被打造成為多年生稻的示範推廣中心、産業化中心、技術培訓中心和文化中心。
科技小院不僅助農增收,還為當地培養出了一批“帶不走”的農科人才隊伍。科技小院成立至今,已有3名研究生選擇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農科機構工作。
動海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農藝師李小波就是其中一位。作為科技小院培養的第一批人才,2020年他以人才引進的方式留在了動海縣工作。“讀研是從一個‘大社會’進入了一個封閉的‘小社會’,來到科技小院邊實踐邊學習,就是從‘小社會’重新融入大社會。”李小波説,在田間地頭搞科研的經歷讓自己與農民結下了深厚情誼,也在心中種下了“為農服務”的種子。今年,李小波的師弟李禹輔也作為動海縣“揚茗計劃”引才項目引進人選被引入到動海縣動遮鎮鄉村振興綜合服務中心工作。
目前,科技小院有師生20余人,研究生的學業大部分時間都在科技小院完成。3年時間裏,1個學期在校完成理論課學習、4個學期在科技小院開展研究實踐、最後1個學期完成論文並進行畢業答辯。
黃光福説:“我們就是希望學生和農民打成一片,在田間地頭實踐中了解農民的苦、農民的難,身上就會有投身農業的責任感、使命感。”目前,科技小院已經培養出了5屆42名知農、愛農、惜農的農科人才,在全國各地為鄉村振興聚智賦能。
把小院建在村裏,把課堂搬到田間,科技小院的師生與村民們成了朋友,他們心裏裝著曼拉。除了推廣栽培技術,他們還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組織了各類科普活動、文體活動,為這個傣族村寨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以來,科技小院的師生已經組織了4期研學活動,為寨子裏的孩子們講解農科知識。今年暑期,他們還邀請雲南大學體育學院的師生,教村民打排球、籃球,開展了全民健身、跳繩等比賽活動。
隨著多年生水稻聲名遠播,曼拉已經成為西雙版納州黨員教育培訓基地。科技小院累計開展專家服務9次,教師們通過技術培訓、科普研學等方式,在試驗田裏為一批批黨員幹部現場教學,為西雙版納州培訓農村致富能手1500多人次,也拉動了曼拉村的民宿、餐飲業發展。
鄉村振興的新故事,正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斷上演。(記者 郎晶晶 通訊員 劉芳蓮/文 岩溫香囡/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