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法治為民“進行時” 實事落地“暖人心”
2025-05-07 10:23:44來源:安徽日報編輯:王悅陽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我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的新期待新要求——法治為民“進行時” 實事落地“暖人心”

法治為民“進行時” 實事落地“暖人心”_fororder_馬鞍山

市民體驗馬鞍山市政務服務中心“無證明城市刷臉直辦區”服務。馬鞍山市司法局供圖

  有沒有哪一件事、哪一個瞬間,讓你真切觸摸到法治的溫度?

  2025年4月24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員會辦公室發佈“法治為民辦實事”項目的實施情況:2024年200項“法治為民辦實事”項目落地見效,2025年170個項目新鮮出爐。一件件實例、一個個數據,寫下了我省在法治軌道上擦亮“為民坐標”的生動注腳。

  惠企政策精準直達

  政務服務智慧辦理

  申請人吳先生在江蘇省太倉市做生意,急需在當地銀行辦理抵押貸款,但抵押物房産坐落在其老家六安市金安區,“家門口”能辦“異地事”嗎?

  “雲窗口”遠程導辦服務讓吳先生的心願成真。吳先生與家鄉的工作人員聯繫後,前往銀行,通過政務服務“雲窗口”智慧平臺,對抵押登記業務發起遠程導辦。視頻接通後,金安區不動産登記中心“雲坐席”與吳先生和銀行工作人員在“雲端相見”,通過遠程身份核驗、螢幕共享、連線指導、協助導辦等方式,實現了抵押登記業務跨省辦理。“這也太方便了!”家鄉提供的“智慧辦”服務,讓吳先生既驚喜又感動。

  這樣的暖心故事,在六安市深化“雲窗口”遠程導辦服務以來不斷上演。在省委依法治省辦開展的全省2024年度十佳“法治為民辦實事”項目徵集活動中,該項目順利入選。

  聚焦群眾關切,解決難點熱點,是“法治為民辦實事”項目實施的初衷。記者注意到,入選十佳的項目都將這一原則貫穿始終。

  2024年2月,艾斯迪(蕪湖)材料技術有限公司收到一筆未曾申報的573.46萬元項目資金。公司財務在核實後才知道,這筆“意外收穫”是蕪湖市政府依託惠企政策網上超市“免申即享”模式,兌現給符合政策條件企業的獎補資金。

  再度升級的惠企措施,為優化營商環境賦能增效。2024年,結合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契機,我省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升級版,讓更多惠企政策資金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全省各級通過“免申即享”平臺兌付財政資金77.7億元,惠及企業2.6萬家。該做法入選國務院辦公廳政務服務效能提升“雙十百千”工程和安徽省政務服務效能提升典型經驗案例,並作為安徽省重點推薦項目,連續亮相第六屆、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

  繁瑣證明、循環證明、“奇葩”證明……曾經,一些證明事項不僅讓群眾煩心,也讓企業煩惱。2024年,我省在馬鞍山、銅陵、池州、黃山4市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進“無證明城市”建設工作,通過直接取消、數據共享、告知承諾、部門核驗等方式,大幅減少群眾辦事需要提交的材料,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2024年全省通過告知承諾制為群眾和企業減免證明材料156.96萬件次。

  便民就是最好的“證明”。池州市推深做實證明免交、證照免帶、辦事免跑、政策免申、輕微免罰舉措,通過“五免之城”建設,擦亮“池”久滿意城市品牌。

  聯動匯聚法治合力

  築牢權益保護屏障

  房屋買賣、醫保報銷、農民工維權……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我省注重用法治手段解決群眾身邊的“頭等大事”“關鍵小事”,讓人民群眾的法治獲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房地産開發商與施工方産生矛盾糾紛,一方起訴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並支付工程進度款和利息;另一方提起反訴,要求支付違約賠償。眼看雙方企業互不相讓,項目陷入停工,100多戶已支付預售款的購房群眾心急如焚。六安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過程中,全力組織調解,充分發揮“府院聯動”成效,推動該項目在停工一年後全面復工,維護了購房業主的權益。

  這樣的案例並不是個案。在商品房交易中,新房交易普遍採用商品房預售制度。然而,由於期房的特性,即便購房者與開發商簽訂合同,仍可能面臨交房延期、違規抵押及破産清算等問題。2024年,為加強預售商品房監管,我省深化“府院聯動”,凝聚共治合力,穩妥出清存量風險,積極防範增量風險,推動31.3萬套産生交付風險的預售商品房建成交付,辦理預告登記15.41萬套預售商品房,保障廣大群眾的“安居夢”。

  醫保基金本是老百姓的“救命錢”,卻有不法分子盯上這筆專項資金,將其視為黑灰産業鏈條中的“唐僧肉”。2024年,全省檢察機關依託“府檢聯動”機制,與有關行政、司法機關聯合依法打擊醫保領域騙保違法犯罪行為。全省檢察機關充分運用“村衛生室大數據監督模型”等技術,監督立案5件5人,建議行政機關移送9件9人,發出醫保基金治理類檢察建議10份,追贓挽損170余萬元。

  青春之花有了“法律雨露”的澆灌才能熱烈綻放。2024年,宿州市落實《關於規範親職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燕護雛”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公益救助項目,積極引入司法社工、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等專業力量,為109人進行了心理測評及疏導,為184個家庭制定了家庭教育指導方案,促成發放涉未成年人司法救助金12.6萬元。開闢線下法治教育基地、線上法治“雲課堂”,製作《及人之幼》《密室逃脫之共護》等多個普法作品,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針對農民工權益保護,安慶市運用“1+2+4+N”模式,標準化建設“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209處,整合人社、司法、公安等19家部門資源,創新“行政執法+勞動仲裁+司法調解”勞動糾紛調處機制,開發“宜安薪”維權二維碼,提供工傷諮詢、普法宣講、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務。2024年通過驛站受理解決勞動糾紛437件,追回金額623.53萬元,用心守護農民工的“錢袋子”。

  用心回應民生訴求

  用情辦好法治實事

  為民服務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據省委依法治省辦成員,省司法廳黨委委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張國安介紹,2025年省市兩級共同實施170個“法治為民辦實事”項目,努力將群眾“小百分比”的急難愁盼辦到“百分之百”。其中,省級項目10個、市級項目160個。

  開展全省政法機關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成效鞏固提升行動。充分發揮全省政法機關在懲治違法、保護合法、規範執法、公正司法等方面職能作用,有效辦理一批涉企重點案件、健全落實一批制度機制、總結提煉一批經驗做法、公開發佈一批典型案例,提升法治化營商環境質效。

  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立法支撐,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擬出臺《安徽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規定》,進一步明確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工作職責,壓實平臺企業、平臺用工合作企業用工責任,充分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獲取勞動報酬、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享受社會保險等合法權益。

  推進12345熱線工作法治化。研究制定12345熱線工作規定、群眾訴求閉環管理規範,健全熱線知識庫運行規範,優化訴求分類標準和辦理清單,推動承辦單位依法依規辦理。組織法律工作者參與群眾訴求辦理監督,為承辦單位和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引導群眾依法理性表達訴求。

  開展“崑崙2025”暨依法嚴打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專項行動,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緊盯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深化打擊食品“兩超一非”、肉製品以及農村、工地、校園、養老機構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加大力度打擊侵害“老婦幼”人群、“大慢特”患者非法制售藥品犯罪。

  加強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合法權益保護。依法開展流動兒童關愛保護行動和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品質提升行動,從基本生活、就醫就學、心理關愛等方面,完善保障措施,建立民政重點關愛服務對象信息臺賬,推動流動兒童在居住地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探索推行交通運輸領域行政處罰案件“繁簡分流”,打造“簡單案件快速辦、複雜案件精細辦”工作模式。對案情相對簡單、違法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充分的案件,適用“簡單案件快速辦”;對經過聽證程式、社會關注度高、案情疑難複雜、關係社會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案件,適用“複雜案件精細辦”。

  優化審判管理,積極回應群眾司法需求。健全發回重審、改判案件分析評析評查機制,持續推進長期未結案件清理,加強全流程釋法明理、判後答疑、督促自動履行。

  組織開展民事執行專項檢察監督活動。重點對小標的和涉民生、涉企違規終本執行導致當事人權益不能及時實現的案件開展專項監督,推動完善法檢信息共享、工作協同機制,協同解決執行難、執行亂問題。

  持續開展“共築山清水秀網絡空間·法潤江淮”系列法治宣傳活動。圍繞防範網絡沉迷、個人信息洩露、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等網民關注的熱點話題,讓法治的春風借助網絡的力量吹進千家“皖”戶。

  推進企業涉外合規建設。深入基層開展“法潤商務”系列普法活動,優化營商環境法律諮詢專家隊伍。聯合法律專家探索開展企業合規體檢工作,編制企業合規指引手冊。(記者 周瑩瑩 通訊員 彭繼友 儲韓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