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安徽汽車創新動能強勁
2025-07-07 09:07:49來源:經濟日報編輯:趙春曉責編:趙瀅溪

  長江之畔,創新奔涌,智慧升級和綠色轉型的大潮正在安徽汽車産業鏈澎湃激蕩。從電機製造生産線上精準舞動的機械臂,到數字孿生車間中實時演算的虛擬整車,再到換電站內幾分鐘完成補能的電動車洪流……記者在江淮大地連日採訪,所到之處都能看到汽車産業鏈條上科技創新的鮮活案例,感受到新質生産力的強勁脈動。安徽充分利用原有基礎和條件,在汽車産業加速形成新質生産力,賦能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既突出因地制宜,又彰顯安徽特色。

  在安徽合肥肥西縣的尊界超級工廠生産車間,1800余臺智慧機器人高效有序工作。伴隨機械臂揮舞,一輛輛尊界S800正在生産組裝。“這只是工廠的現實景象。”該工廠負責人魏大衛向記者介紹:“在數字世界中,我們通過華為iDME工業數據模型驅動引擎與華為數據雲底座,還實時運行著一個‘孿生’工廠,可在虛擬環境中監控産品、工藝、設備等狀態信息。一旦出現異常,可立即進行可視化、數據化追溯。”

  該工廠是安徽省首個汽車製造領域5G全鏈路工廠和首批籌建的零碳産業園區。2023年12月,江淮汽車與華為終端簽署《智慧新能源汽車合作協議》,明確基於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在多領域全面合作。一年後超級工廠便建成投産,正式翻開智慧新能源汽車新篇章。

  江淮汽車的銳意進取,是安徽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生動縮影,也彰顯出智慧綠色轉型背景下安徽汽車産業的發展大勢。

  從土地、資金到政策扶持,安徽推動整車製造、動力電池、智慧網聯等全産業鏈協同發展。如今,奇瑞、蔚來、比亞迪、江淮等多家整車企業在此集聚,超200家配套企業星羅棋佈,形成覆蓋研發、生産、銷售、服務的完整生態。

  安徽勝華波汽車電器有限公司憑藉智慧雨刮系統、無刷電機等方面的技術積累,所開發的低噪音、高性能雨刮器備受新能源汽車廠商喜愛。“我們升級了24條全自動生産線,對産品進行提質增效。”公司技術部部長史本堯説。

  在該公司生産車間雨刮電機自動裝配線上,記者看到一個個電機殼體在傳送帶上平穩移動。隨著機械臂快速探出,磁瓦等關鍵零部件依次被抓取、定位,最後精準裝入殼體中,整個過程連貫流暢、嚴絲合縫。史本堯表示,全自動化産線人工成本降低超2000萬元,産品合格率提升至99%以上。

  在打造産業生態的同時,安徽持續優化配套服務,完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文峰表示,提升城鄉充電便利性,推動充換電服務“一張網”建設,積極開展車網互動及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試點,為加快智慧網聯産業佈局打下堅實基礎。

  在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橋智慧電動汽車産業園蔚來體驗中心第三代換電站,一輛蔚來ES6穩穩駛入感應區。輕輕觸碰車內顯示屏“一鍵換電”按鈕,車輛被固定在原地,下方的機械臂快速貼近底盤,揭開鎖扣,將耗盡能量的電池取出。同時,一塊滿電電池被傳送裝置悄然托舉到位,一陣“噠噠噠”響起,便被平穩推入車底,底盤護板隨即復位,完成換電。

  “當一輛汽車需要到換電站更換電池時,所有操作幾乎都能自動完成,這個過程僅需3分鐘。”蔚來製造物流運營部公共事務負責人楊易介紹,這離不開科技創新帶來的技術支持。

  據了解,蔚來汽車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核心技術正向研發。截至今年4月底,申請中及已授權專利總數9900余件,並建立由電池系統、車輛工程、智慧駕駛、智慧能源、全球數字運營等12個領域技術構成的“蔚來技術全棧”。

  “作為信息技術、高端製造的深度融合點,汽車産業再次成為科技創新制高點。”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認為,安徽在新能源汽車和智慧網聯汽車上擁有科技創新等多方面優勢。

  近年來,蔚來汽車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分別合作,相繼成立“中國科大·蔚來智慧電動汽車聯合實驗室”“合工大·蔚來創新研究院”,目前已産出中國首個整車全域作業系統、全球首個5納米車規級智慧駕駛晶片等核心技術成果。

  創新動能加速釋放,成果轉化成效顯著。安徽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汽車産業升級和高品質發展,以前瞻思維連結高端創新資源,全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推動“政産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安徽省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7%,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23.8%;新能源汽車産量61.33萬輛,居全國首位。

  向新向智向綠而行——安徽汽車産業的車輪,正在科技賦能的寬廣大道上風馳電掣,駛向未來。(記者 趙登華 李思隱 王霖 段雲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