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安徽林下經濟奔向“綠富美”
2025-07-17 09:37:19來源:安徽日報編輯:閆寧鈺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江淮大地形成“林上採、林下種、林間養、林中游”的立體發展格局——安徽林下經濟奔向“綠富美”

安徽林下經濟奔向“綠富美”_fororder_fbe7e4e4-919e-4a0a-9081-984b7d203996

  位於齊雲山腳下的自由家營地,將林下經濟複合利用置於首位。圖為營地裏吊腳樓式設計的生態樹屋。(受訪者供圖)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擁有皖南、皖西兩大重點林區,森林覆蓋率達28.06%,林地面積6137萬畝,佔全省國土面積29.2%,發展林下經濟大有可為。

  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林下經濟作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品質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快推進林下經濟高品質發展,形成“林上採、林下種、林間養、林中游”的立體發展格局。

  為加快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安徽林業再次提速:將通過制定“林下經濟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等舉措,著力構建區域特色鮮明,産品競爭力強,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現代林下經濟産業體系。

  林下有寶藏,山水更可親。安徽的林下經濟,正風景獨好。

  三産融合

  做大做強“林下種植”

  近日,宋大偉在朋友圈一口氣發了6條認證:熱烈慶祝九華府九蒸九曬黃精源頭工廠成功通過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9001品質管理體系、HACCP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ISO45001職業健康安全體系、五星級售後服務認證。

  這條朋友圈暗示:池州黃精種植産業已經領跑全國賽道。

  16年前,返鄉創業的宋大偉在池州市租下10畝試驗林地種植黃精,如今,10畝林地已擴展成2萬多畝的標準化種植基地,他也擁有了九華府金蓮智慧農業有限公司、適四時農業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分別獲評省級林業龍頭企業。

  在宋大偉致力荒山“掘金”的同時,池州的黃精種植也如星火燎原般展開:當地將黃精産業作為特色核心産業重點培育,從資金扶持到技術指導,再到品牌打造,出臺一系列精準措施,做大做強,截至目前,池州全市黃精僅林下種植面積就達8萬餘畝。

  圍繞黃精,池州不僅做大規模,更做足“花樣”。

  “池州黃精不但一産強,二産在全國也是靠前的,大大小小加工廠有上百家,有生産許可證的、上一定規模的有四十多家,三産就更多了,電商至少有上千家。”粗略盤點一番,宋大偉脫口而出這一串數據。

  而在青陽縣九華黃精谷,以800多畝的種植基地、100多畝的種苗基地,外加黃精研究所、文化展示中心、創業孵化中心等,打造出了一個龐大的黃精産業綜合體,在這裡,一顆黃精完成了從田間到車間再到餐桌的“完美閉環”。

  從種苗繁育、倣野生種植、精深加工到多元化産品銷售,這些大大小小企業串起的黃精産業鏈,不僅帶動當地眾多村民致富創收,還為池州創造了超30億元的年綜合産值。

  在六安,長在深山裏的“仙草”——霍山石斛,也在書寫林下經濟發展的另一傳奇。

  2022年初,由當地龍頭企業霍斛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數智化生産車間投用,通過低溫破壁萃取工藝,將霍山石斛製成即溶製品投入市場,憑藉食用的便捷性和顯著的健康價值,備受市場青睞,更在年輕消費群體中廣泛“種草”。今年初,該公司即溶石斛生産線擴容增産,年産能從30萬杯一躍達到300萬杯。

  “目前,霍山全縣林下種植石斛約5000畝,因為受‘核心生態區域’限制,種植面積和産能已接近上限,只有走深加工、精加工這條路,提升品質和品牌,創造更多消費場景,才能為霍山石斛的進一步發展拓寬空間。”霍山縣林竹産業發展中心主任汪洋介紹。

  從“小打小鬧”到“集群式發展”,池州黃精和霍山石斛産業的崛起,可視為我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生動實踐。

  場企合作

  探索多元發展路徑

  林下經濟按類型分為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産品採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其中,林藥、林菌種植和森林康養為我省發展林下經濟的重中之重。

  安徽生態旅遊與康養資源豐富,發展條件得天獨厚。近十年來,我省先後出臺多項政策,通過“場企合作”“場村合作”等多種方式,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林下經濟發展,積極探索森林康養産業發展新思路,向社會提供多層次、多種類、高品質的森林康養服務。

  其中,銅陵市義安區永泉小鎮度假區就是成功典範。

  2018年,銅陵市葉山林場與當地生態産業龍頭企業銅陵永泉農莊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簽訂了葉山林區60年林下空間經營權承包協議,明確在不違反法律法規並符合相關規劃的前提下,依託林場優質森林資源景觀,開發打造森林康養休閒、森林觀光旅遊等項目,促進林旅融合,體現國有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同時也為企業提檔升級和長遠發展拓展空間。

  幾年時間過去,如今的永泉小鎮已經發展成融養生文化、建築文化、餐飲文化、生態文化于一身的林下經濟綜合體,獲評國家4A級旅遊景區、安徽省省級旅遊度假區、省級森林康養基地,2024年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總營收1.6億元,真正實現了森林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雙贏。

  “永泉小鎮每年要來幾十上百萬人,他們來這裡,看中的是環境。”永泉小鎮度假區副總經理尹志平一語道破玄機。

  為了保護好青山綠水的環境,永泉農莊不僅嚴守白紙黑字簽下的合約,還真金白銀投入,不斷增加這片森林的顏值。尹志平回憶説,“這些年我們陸續往林場裏移栽了三四萬株杜鵑樹、茶花樹、梔子花樹,將林下的雜樹清理掉,種上了四季常青的麥冬草,大大提升了林相。為了不破壞森林,我們在建設‘憶江南十二景’時,只修建了一些步道、涼亭,施工時大型機械一律不準上山,材料全用騾子馱上去。”

  不僅如此,永泉小鎮度假區還承擔起森林防護工作:在林區安裝了200多個監控攝像頭、安排十多位專職巡保人員和葉山林場的護林員共同巡山、利用無人機對森林病蟲害進行常態化防治……正是得益於林場、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在森林開發利用時將“保護”置於首位,這片蔥鬱的山林才越發充滿生機活力,被廣大遊客譽為“一個未來景區的典範”。

  在安徽,像“永泉小鎮”這樣的“場企合作”方式並非孤例。離葉山林場不遠的青陽縣,酉華國有林場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技術優勢,在林下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通過“場村合作”,帶動周邊鄉鎮林農參與發展林下黃精種植,助推鄉村振興和黃精産業發展,建成省級乃至國家級的黃精生産基地、種質資源保存圃、科研院所研發基地。

  國有林場有技術,林場周邊鄉村有集體林地,企業有資本,通過這些優勢的合作和互補,讓我省林下經濟的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多元化。

  複合經營

  林下“生金”開新篇

  今年3月,安徽省林業局組織召開一場面向全省林業系統的“綠色大講堂”培訓講座,三位國內權威專家給大家上了堂“林下經濟”大課。

  “這次培訓講座,分享了全國各地很多發展模式和經驗,對我們開拓思路很有指導性,讓大家對林下經濟到底怎麼發展有了更具體的認知,同時對國家政策、技術、金融支持等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安徽省林業局國際合作與林業産業處處長黃先青介紹。

  祥源齊雲山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是這次培訓會唯一受邀的企業,原因正在於他們在林下經濟複合經營上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探索,為我省“兩山”轉化路徑提供了鮮活的樣本。

  “齊雲山自由家營地自建設時,就在積極探索創新林地複合利用模式,比如我們建的60多套生態樹屋,全都是採用吊腳樓設計,幾乎不佔用林地資源。營地裏的裝配式建築也是建好後再運進來安裝,不對森林造成破壞。”祥源齊雲山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董事長梅嶺介紹,“另一方面,我們也在不斷豐富森林康養的消費場景和體驗模式,像這次培訓會上提出來的森林研學、森林療愈、森林運動等消費場景,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年。”

  培訓會結束後,梅嶺回到齊雲山腳下,帶人在橫江北岸挑中了十畝地,種上了石斛、黃精、白及和芍藥,開始了“林下種植”的新探索,“林下經濟走三産融合之路,也是完全符合我們企業發展理念的,林下種植發展起來後,我們就能實現‘一小時採摘’,食材從採摘到上桌只需要一小時,這將又是一個全新的藥食同源消費場景。”

  “大黃山區森林覆蓋率很高,如何在發展森林康養産業同時,實現三産融合,高效利用林地資源,意義重大。”黃先青表示。

  據了解,黃山市林業局已先行啟動,對轄區內符合三産融合條件的林下經濟經營主體進行了梳理,“初步確定了約二十家,我們正在建立林下經濟綜合體經營主體庫,接下來將對他們進行重點扶持。”黃山市林業局科學技術和林業産業科四級主任科員李娜表示。

  與此同時,黃山市正計劃利用國家專項資金,大規模開展林相彩畫改造工作,以此顯著提升森林景觀的觀賞性與吸引力,助力大黃山地區森林旅遊資源實現品質升級。

  在全省層面,“林下經濟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即將啟動,謀求打造多要素聯動、多主體合作、多領域協同的林下經濟高品質發展新業態。

  “我們還將積極探索林下經濟、國家儲備林項目、碳匯項目融合發展路徑,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林下經濟增長點。”黃先青介紹。

  在齊雲山腳下經營了十多年“林下經濟”的梅嶺對這一切充滿期待,她分明感受到,新的改革之風正起于山林之間,安徽,正在為“兩山”轉化路徑貢獻新的智慧。(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祁海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