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躍居全國第一後,皖車如何再出發
2025-10-31 14:37:08來源:安徽新聞網編輯:閆寧鈺責編:趙瀅溪

  安徽汽車産業還是要打造出具有鮮明辨識度和全球影響力的IP。這個IP不僅包括産品和技術,還包括品牌形象和企業文化。通過持續創新和卓越品質,讓“安徽智造”成為高品質汽車的代名詞。要讓全球消費者提到安徽汽車,就能聯想到創新、可靠和價值。

  安徽汽車産業要積澱塑造安全優質的品牌形象,內核就是堅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守品質安全底線,持續保持汽車大省、汽車強省的地位。這個定位既體現了對現實的清醒認識,也展現了對未來的遠大追求。“靠得住”是基礎,體現了對品質和可靠性的執著追求;“先進”是目標,體現了對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的不懈努力。兩者結合,構成了安徽汽車産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內涵。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以240.44萬輛躍居全國汽車産量第一省,超過第二位的省份逾30萬輛;新能源汽車産量121.63萬輛,同樣居全國第一。

  事實上,自今年一季度起,安徽就已在各省汽車産量排行榜上登頂,此後在半年和前三季度繼續保持領先。

  安徽還是汽車出口第一省,前三季度出口汽車(含底盤)80.2萬輛,同比增加17.8%。

  奪魁是可以預見的。安徽汽車産量在去年底首次突破300萬輛,達357萬輛;新能源汽車産量首次突破百萬大關,達168.4萬輛,兩項産量均居全國第二位。

  回溯“十三五”收官之際,安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在2020年的産量分別為116.1萬輛和10.5萬輛,全國排名分別為第8位和第4位。

  安徽汽車産業在過去五年的躍升,足以在中國工業史上留下令人驚嘆的一筆。

  全産業鏈佈局,邁上新高度

  擴張的不僅僅是産量。近年來中國汽車産業的一個明顯趨勢是:新能源化轉型全面加速。以安徽為例,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車産量佔汽車産量的比重達47.2%,接近半壁江山。也就是説,每生産2台汽車,就有接近1台是新能源車。

  2020年前後正是一個關鍵節點。這一年,大眾安徽成立,蔚來中國落地。次年,比亞迪又入皖。安徽汽車産量扶搖直上,成為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大贏家。

  當下,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團、蔚來汽車、大眾安徽、合肥比亞迪、江汽集團、合肥長安、漢馬科技7家整車企業,擁有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等全系列産品,有著配套完善的全産業鏈。

  零部件層面,擁有規上零部件生産企業3100多家,“兵團式、陣地戰”推進皖北專用車集聚發展、零部件轉型升級、後市場提質增效,推動縣域零部件産業做大做強做優。

  安慶的車燈、池州的鎂基新材料、亳州的汽車零部件、馬鞍山的動力電池材料、銅陵的銅基新材料、淮南的新能源汽車後市場、六安的新型儲能、淮北的陶鋁新材料、蚌埠的玻璃、阜陽的裝備製造業、黃山的汽車電子……安徽各市各縣紛紛各展所長、加速“入鏈”。電池、電機、電控是新能源汽車的“三大件”。值得注意的是,安徽“三電”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愈發成熟。在安徽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鏈中,涵蓋了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慧網聯、輕量化材料、銷售維保、回收利用等全産業鏈。

  産業的集聚,讓更多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向皖而行”,也讓這條産業鏈更加堅固。

  與此同時,安徽正在打造新能源汽車出行友好省份,新能源汽車服務體系也在持續優化。

  安徽汽車産業的發展,是中國汽車産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競合以及中國品牌全面崛起的典型樣本,表明安徽在汽車産業鏈佈局和技術整合能力上已經達到了新高度。

  已經破局,未見終局

  登上新的高峰後,前路又將如何走?

  當下的汽車行業,正處在市場競爭白熱化、迭代升級快速化、産業變革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局之中。安徽汽車産業要更加注重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價格戰雖然能在短期內提升銷量,但長遠來看,唯有依靠技術創新、品質提升和品牌躍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實際上,市場競爭持續加劇,並購和重組正加速推進,行業洗牌才剛剛開始,技術路線也未見終局。特斯拉和蔚來仍在拱衛純電,另外換電的網絡效應正在發酵,補能網絡的公共化正在逐步改變車主認知和使用習慣。

  更令人矚目的是:智駕的時代真的來了。隨著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智慧網聯汽車正在從概念走向現實。在這個全新的賽道上,安徽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先發優勢。合肥作為“新能源汽車之都”,集聚了包括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一批人工智能企業,為智慧網聯汽車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今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説,“如果説上半場的電動化是改善性的,下半場的智慧化則是顛覆性的。”這句話精準地概括了汽車産業發展的兩個階段。電動化解決了動力來源的問題,而智慧化則將重新定義汽車的屬性,使其從單純的交通工具轉變為移動的智慧終端。這個轉變過程將帶來巨大的商業機遇,也將重塑整個汽車産業的格局。

  今年3月,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出版新書《志在超車:智慧網聯汽車的中國方案》。這是苗圩兩年前出版的《換道賽車:新能源汽車的中國道路》的姊妹書。兩書之間,正是中國汽車上下半場的分野。

  苗圩説:“智慧網聯汽車不僅是技術的競爭,更是生態的較量。比起上半場,下半場我國發展智慧網聯汽車具有更成熟的政策環境、更先進的市場發展水準、更強大的技術迭代能力、更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起點更高。這就要求我國汽車産業以更具前瞻性的洞察、更高效的創新,搶佔科技和産業發展的制高點,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大算力晶片等新型技術與汽車産業的深度融合,鞏固擴大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領先優勢,實現真正的換道超車。”

  如果説上半場破局靠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下半場可能要比拼高階智駕普及率。

  産量新高的安徽汽車跑向下半場,還能指望用過去的地圖來指引嗎?這個問題值得深思。過去成功的經驗固然寶貴,但在技術快速迭代、市場瞬息萬變的今天,過於依賴過去的成功路徑可能會成為未來發展的桎梏。安徽汽車産業需要以歸零的心態再出發,既要總結過去的成功經驗,又要根據新的形勢調整發展戰略。

  靠什麼打贏下半場

  所有人都在説汽車産業有美好的未來,而它也面臨實實在在的挑戰。皖車將往何處去?我們又要靠什麼打贏下半場?

  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8月11日在合肥市調研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時強調,尊重市場規律、産業規律,堅持技術長期主義,持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強度,集聚創新技術和人才,堅守創新為強、以強促大,持續保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産業競爭優勢。

  顯然,對安徽汽車産業來説,在追求規模擴張的同時,更要注重核心技術的積累和創新能力的提升。特別是在晶片、作業系統等關鍵領域,要下決心突破技術瓶頸,掌握髮展主動權。

  毫無疑問,下半場的安徽汽車産業一定要代表新質生産力,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産業創新中心,産業規模的量級躍升固然重要,但産業提質增效則更為關鍵。

  最終,安徽汽車産業還是要打造出具有鮮明辨識度和全球影響力的IP。這個IP不僅包括産品和技術,還包括品牌形象和企業文化。通過持續創新和卓越品質,讓“安徽智造”成為高品質汽車的代名詞。要讓全球消費者提到安徽汽車,就能聯想到創新、可靠和價值。

  這令人想起奇瑞董事長尹同躍的比喻:“造車是一場馬拉松,加速跑時必須掌握好節奏、調整好氣息,這樣才能跑得更久。”尹同躍深諳“平衡之術”。奇瑞佈局技術很早,上車卻異常謹慎。他的名言是要“再學豐田一百年”。

  皖車中高端産品正不斷涌現,蔚來汽車推出智慧電動行政旗艦轎車ET9,江淮汽車與華為合作打造的尊界S800更是以強勢的銷量表現,打破了超高端汽車市場由國外品牌主導的格局。

  蔚來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李斌也屢提“長壽命電池”,“電池壽命是8年,8年後怎麼辦”,他進而提出“15年不限里程,85%的健康度可用性”電池新指標。

  皖車需要有這樣的戰略耐心,既要抓住市場機遇快速發展,又要紮實前行。

  可以預見的是,在産量新高之後,安徽汽車産業的再出發,將不僅體現在汽車産品上,還將輻射政策規制、區域協同、産業結構優化和市場調節。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産業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汽車晶片産業創新戰略聯盟聯席理事長、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董揚認為,安徽汽車産量創新高之後,站在一個新的起點,要從傳統招商引資邏輯中跳脫出來,引入新的邏輯和思維方式。

  董揚建議強化“三大邏輯”:一是服務至上邏輯,“安徽要有雄心成為長三角政府服務的標杆”; 二是汽車社會邏輯,“安徽要用汽車産業帶動和促進相關社會消費升級”; 三是創新生態邏輯,“安徽要引導車企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合力,要用創新賦能企業”。

  董揚告訴記者,更宏觀地看,安徽汽車産業要積澱塑造安全優質的品牌形象,內核就是堅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堅守品質安全底線,持續保持汽車大省、汽車強省的地位。這個定位既體現了對現實的清醒認識,也展現了對未來的遠大追求。“靠得住”是基礎,體現了對品質和可靠性的執著追求;“先進”是目標,體現了對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的不懈努力。兩者結合,構成了安徽汽車産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內涵。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領先靠的是換道超車,但換道之後如何持續領跑才是真正的大考。回顧安徽汽車工業波瀾壯闊的奮鬥史,是真正的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但前路仍是一場“充滿泥濘的馬拉松”,皖車仍要砥礪前行,在“紅海”中游泳,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遊向海闊天空。(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梁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