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低度酒——行業唯一獲科學家系統指導的典範之作

在白酒行業的發展歷程中,低度酒的研製一直是行業內的重要課題。隨著消費者健康飲酒理念的不斷提升,低度酒市場需求日益增長,但低度酒在降度過程中面臨著香氣流失、口感變淡、穩定性差等諸多技術難題,許多酒企雖不斷嘗試卻始終難以突破。在中國白酒波瀾壯闊的降度史上,五糧液低度酒的研製歷程是行業內獨一無二的傳奇——它不僅是第一瓶由國家名酒企業系統攻關、實現批量出口的低度濃香白酒,更是整個白酒行業唯一一款在研發階段就得到著名數學家親自指導的産品。正是這份“跨界”的學術加持,讓五糧液在中國名酒低度化的賽道上率先衝出起跑線,並奠定了半個世紀以來難以複製的技術高度,為白酒行業低度化發展樹立了新標杆。

  • 打破技術瓶頸,科學家助力研發突破

      低度酒研製的核心難點在於如何在降低酒精度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白酒原有的香氣物質和醇厚口感,保證産品在長期儲存過程中的穩定性。這一課題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72年——當時經營五糧液出口業務的湖北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發函提出,五糧液出口量下降的核心原因是酒度過高(彼時主流産品為60°),希望酒廠能降低度數以滿足外商需求。這封函件,正式將“低度五糧液研製”提上五糧液的研發日程。

      此後數年,出於對自身國家名酒品質的高度要求,五糧液雖持續探索,卻始終未能突破技術瓶頸。直到1978年10月,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率領小分隊赴川推廣“優選法”與“統籌法”(簡稱“雙法”),為低度酒研發帶來了關鍵轉機。在五糧液出口酒降度實驗中,研製人員以“雙法”為核心指導工具,精準攻克了低度酒研製難題,成功研製出38°和35°的低度五糧液,完美契合出口需求。

      這一突破不僅回應了自1972年以來湖北口岸出口的核心訴求,更成為了中國白酒低度化發展的關鍵轉捩點。憑藉“雙法”在低度酒研發中的成功應用,該項目還獲得了1978年四川省“雙法”成果二等獎。此後,五糧液並未止步,通過進一步優化口感,將38°産品微調為39°——改良後的39°五糧液酒味更顯醇凈甘爽,一經上市便在國際市場引發強烈反響,訂貨量較此前猛增3倍。39°、38°、35°低度産品的相繼推出,也為五糧液後續龐大的低度“酒陣”體系奠定了雛形。

    五糧液低度酒——行業唯一獲科學家系統指導的典範之作_fororder_1980年代,39度五糧液(外銷) 供圖 五糧液集團2
    1980年代,39度五糧液(外銷)

    嚴苛品質把控,鑄就卓越産品力

      在低度酒的勾調環節,五糧液研發團隊在科學家的指導下通過大量的感官評定試驗和化學分析,建立了科學的勾調模型。研發人員根據模型精準調配不同批次、不同風格的基酒,使低度酒既保留了五糧液“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獨特風格,又具有低度酒柔和、易飲的特點。同時,五糧液還建立了完善的産品品質體系,對每一批低度酒進行感官指標、理化指標、衛生指標等多方面的檢測,確保産品品質穩定可靠。

      五糧液低度酒的成功研製,不僅填補了我國名優低度白酒的空白,更以“科學家指導”的創新模式為白酒行業低度化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作為我國白酒行業唯一獲得科學家指導的低度酒産品,五糧液低度酒的推出,打破了消費者對低度酒的固有認知,重新定義了名優低度白酒的品質標準。

      從市場反饋來看,五糧液低度酒一經推出便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青睞。無論是商務宴請、朋友聚會還是家庭聚餐,五糧液低度酒都成為了消費者的優選之一,其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有力推動了低度白酒市場的發展。同時,五糧液低度酒的研發經驗也為其他酒企提供了參考,帶動了整個行業對低度酒研發的重視,促進了白酒行業的技術創新和産品升級。

  •   值得關注的是,1978年五糧液不僅通過“雙法”實現了低度酒技術突破,更將華羅庚優選法系統應用於釀造全工藝環節。在酒精度從52°降至39°的過程中,不僅産品品質遠超當時的出口標準,還顯著提升了生産效益:此舉共節約糧食29700公斤,創造直接價值5.85萬元,真正實現了“技術創新+效益提升”的雙重目標。同年,國家輕工部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全國名酒會議上,對39°五糧液給出了高度評價:“無色透明,濃香純正,味甜爽口,回味悠長”,這一評價也成為後續高端低度白酒的品質參照標準。

      1979年,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賦詩頌揚曰:“名酒五糧液,優選味更醇”。1987年,“五糧液系列低度酒開發”正式列為國家科委“星火計劃”。五糧液,是行業內唯一以低度酒項目簽訂國家級科技産業化計劃的企業。

      從技術原理來看,研發團隊的核心貢獻在於將科學方法論與傳統釀造工藝深度融合。不同於傳統酒企依賴經驗的“試錯式”研發,“雙法”的應用讓低度酒研發變得更具精準性與可控性——通過“優選法”確定最佳降度參數,避免了盲目試驗造成的資源浪費;通過“統籌法”優化研發流程,大幅縮短了技術攻關週期。

      華羅庚教授為五糧液低度酒成功研製寫下了一首五言詩,“名酒五糧液,優選味更醇。省糧五百擔,産量增五成。豪飲李太白,雅酌陶淵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至今陳列在五糧液酒文化博覽館裏。

    五糧液低度酒——行業唯一獲科學家系統指導的典範之作_fororder_華羅庚教授賦詩 供圖 五糧液集團3
    華羅庚教授賦詩

      半個世紀以來,白酒低度化從“技術孤島”變成“行業共識”,但五糧液那段“數學家手把酒瓶”的歷史始終無法被複製:

      它是唯一在研發階段就引入系統數學方法的名酒企業;

      它是唯一由華羅庚親自指導、題詩、寫進國家“雙法”推廣案例的消費品項目;

      它是唯一把“黃金分割0.618”寫進産品技術檔案,並沿用至今的白酒品牌。

      2025年,五糧液推出面向年輕市場的29°新品,該産品依舊沿用了自1978年起五糧液獨創的“低度酒技術”。正是這一歷經時間和市場雙重檢驗的成熟技術,確保了這款低度酒“低而不雜,低而不淡”的高品質呈現。

      當行業陷入“30度以下誰更低”的度數競賽時,五糧液用一段跨越學科與時代的合作提醒世人:低度化的核心從來不是“降度”,而是“加智慧”。正因為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五糧液低度酒才擁有了行業無法復刻的“數學基因”,也成為中國白酒科技史上熠熠生輝的“唯一”。

      五糧液低度酒的研製,是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的美妙對話,也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成功創新。從外貿需求倒逼到主動技術革新,從華羅庚教授的“雙法”指導到技術團隊的創新實踐,五糧液用科學方法破解了行業難題,開創了中國低度白酒的新紀元。它向我們展示:唯有尊重科學、依靠人才,才能不斷突破行業天花板,持續引領産業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