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綠色金融“碳”新路
2024-05-06 10:45:30來源: 大眾日報編輯: 侯艷艷責編: 趙銀平

  原標題:全省綠色貸款餘額近兩萬億元,真金白銀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綠色金融“碳”新路

  2.5億元!2.6億元!這是一家銀行對濟南市長清區和淄博市淄川區充電設施建設項目的授信額度。

  “我們將支持充電設施建設作為綠色金融的發力點,對這兩個項目及時跟進、靠前服務。根據項目進度,已為兩個項目分別發放4500萬元、3000萬元信貸資金。”威海市商業銀行副行長盧繼梁介紹。

  這是山東金融業助推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實現“雙碳”目標,離不開金融支持。近年來,山東金融業創新産品、優化服務,不斷完善綠色金融生態體系,以真金白銀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兩萬億信貸資金,流向綠色低碳領域

  “我們主營A級外墻防火保溫材料等,生産的綠色建材産品是全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推薦産品、入選山東省技術創新項目,累計推廣建築面積超過2500萬平方米。”4月28日,山東創偉集團副總經理劉德強對記者説。

  綠色低碳項目往往初期投資較大,更新設備、應用新技術都需要持續投入。“技改過程中,僅設備投資就超過3000萬元,資金缺口很大。”劉德強提到,“齊魯銀行1800萬元信貸支持,政府對綠色金融的利率補貼,都讓我們堅定了信心。”

  人民銀行數據顯示,3月末,全省綠色貸款餘額19798.1億元,同比增長44.5%,明顯快於全部貸款增速。

  商業銀行發力綠色金融的背後,離不開頂層設計與政策完善。“近年來,我們充分利用降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釋放政策性資金。”人民銀行山東省分行調查統計部門副處長魏金明介紹,我省納入全國碳減排支持工具的地方法人銀行由3家增加到5家,聯合財政部門繼續對全省碳減排政策工具給予0.25個百分點的貼息支持。

  4月9日,省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推動能源和産業轉型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到2026年年底,山東綠色貸款餘額突破2.5萬億元,綠色金融專業部門、特色分支機構超過100家。

  豐富綠色保險供給,多元轉化碳匯價值

  山東森林、海洋碳匯資源豐富,碳匯價值如何多元轉化?

  近日,淄博市沂源縣自然資源局與中國人壽財險山東省分公司簽訂了33.64萬畝公益林碳匯遙感指數保單,累計提供碳匯損失風險保障2018萬元。

  “本次辦理的碳匯保險區別於傳統政策性森林保險,主要考慮了對森林碳匯功能的保障。”中國人壽財險山東省分公司農村業務部/鄉村振興部負責人齊霞説,一旦出險,可以利用公司的衛星遙感數據對森林退化等進行計量和定損,賠款可用於對災後林業碳匯資源救助、森林資源培育及生態保護修復。“山東生態資源豐富。我們已經建立起完善的‘雙碳’保險和服務體系,涉及海洋、森林、濕地三大生態系統,為激活綠色生態鏈注入了新動能。”

  “大力發展綠色保險,是護航‘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山東省財政廳金融處有關負責同志介紹,山東將碳匯保險納入地方特色獎補和承保機構績效評價範圍,鼓勵市縣給予保費補貼,省財政按規定實施獎補。

  綠色債券為綠色發展注入動力

  債券市場是僅次於信貸市場的第二大融資渠道。綠色債券的發行,不僅為綠色項目提供了資金,也推動了綠色産業的發展。截至2023年末,我國境內貼標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規模超3.4萬億元,過去七年裏,新發行綠色債券的年增長率為20%。

  日前,記者走進青島水務集糰子公司青島百發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遞上了一瓶小巧的“海之泉”,這是該公司生産的海淡水。“公司擁有全國首個海水淡化行業運維管理體系,建有兩座十萬噸級海水淡化項目,日均供水約7萬立方米,累計供水約1.6億立方米。”青島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信息部部長王春虎介紹。

  4月18日,由興業銀行獨立主承銷的青島水務集團2024年度第一期綠色中期票據發行,發行規模2.6億元,期限3年,所募集資金用於支持青島水務集團海水淡化事業發展。

  不久前,青島銀行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2023年綠色金融債券,期限為3年,主體與債項評級均為AAA。這次發行得到市場上合格投資者的積極認購,全場倍數3.4倍,展現出投資者對綠色金融高品質發展的信心。

  “近年來,山東省屬企業每年債券融資額均超過2000億元。”省國資委總會計師、二級巡視員王志剛表示,山東出臺了省屬企業債券發行管理辦法,支持投資企業發行科創債券、綠色債券,推動企業綠色低碳創新性發展。(大眾日報記者 王新蕾)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