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昔日荒草遍地 今日穩産高産 東營近百萬畝鹽鹼地變身高標準農田
青枝綠葉的花生田,看似平常無奇,拔一棵出來,剝開果殼,露出的卻是一顆顆與眾不同的彩色花生仁。過去只長雜草的鹽鹼地,如今長出了彩色花生,這讓廣饒縣大碼頭鎮“蟬鳴花香”聯合社理事長任樹德很是高興。
近日,在合作社種植基地中,20畝花生迎來了豐收。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山東花生研究所和東營市農業農村局的專家測産驗收結果顯示:5個彩色花生新品種(係)畝産均超過了300公斤,其中濟花紅2號和濟花黑Ex-1分別達到了414.87公斤和462.18公斤。
“這5個彩色花生新品種(係)都是從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所引進的。”任樹德介紹。近年來,食用型花生市場需求旺盛,山東省農科院科研團隊面向市場需求選題,選育了這些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好的彩色花生。經前期溝通,雙方達成示範推廣彩色花生新品種合作意向,在鹽鹼地上進行試種,共建特色花生小鎮。
東營市有鹽鹼地341萬畝,其中鹽鹼耕地196萬畝,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60%。喚醒這片土地的活力,把鹽鹼地變成豐産田,是歷代東營人不懈的追求。
在東營市河口區新戶鎮馬家水庫片區艾和村的農田裏,一望無際的玉米已進入收穫期。由於靠海較近,地下水以鹹水為主,這些田地曾經“近乎撂荒”,村民只能守著鹽鹼地發愁。“通過實施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耕地條件比過去好多了,糧食也能實現高産了。”艾和村村民孟令周説。
濱海鹽鹼地改良關鍵在於控制地下水位、洗鹽排鹽。早在20世紀90年代,當地村民便探索出“挖土為塘、堆土成臺,塘內養魚、臺上耕作”的“上農下漁”模式,大大降低了土壤鹽鹼化程度。現在,針對不同類型的鹽鹼地,東營因地制宜,探索構建了鹽鹼地生態化“三級利用”模式,對輕度鹽鹼地、中度鹽鹼地、重度鹽鹼地分類改良、生態利用,多措集成推動鹽鹼地地力改造提升。預計到2025年,全市將完成鹽鹼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6.39萬畝,提質改造鹽鹼耕地11.59萬畝,新增耕地3.48萬畝。
在改良鹽鹼地的同時,“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加快選育耐鹽鹼特色品種,已經成為東營鹽鹼地綜合利用的新舉措。“我們深耕鹽鹼地種質研發,培育篩選適合在鹽鹼地上大面積應用的作物品種,相繼創造出新的高産紀錄。去年在3‰鹽度的鹽鹼地上,‘魯單510’玉米品種畝産達到928公斤,‘花育9307’花生品種畝産達到625公斤。”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賈曦説。
如今,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已建成耐鹽鹼作物種質資源庫,蒐集保存耐鹽鹼糧食、油料、牧草、藥用植物等種質資源3.5萬餘份。同時,應用國際領先的分子育種技術,將種子當作工業産品精準設計,在耐鹽鹼作物育種加速器進行迭代培育,育種速度是常規育種的2—4倍。建成國家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篩選培育耐鹽鹼作物新品種(係)55個,大豆、田菁、水稻、毛葉苕子等18個品係進入國家、省區域試驗。
改地加改種,曾經的鹽鹼地變成了豐收田。東營市鹽鹼耕地佔比由建市之初的80%降至60%,近10年間,近百萬畝鹽鹼地改造成為高標準農田。去年東營市糧食面積、單産、總産實現“三增長”,糧食總産量30.38億斤,較建市之初增加了21.5億斤,過去的不毛之地現已成為重要糧油基地,鹽鹼地綜合利用的“東營樣板”正在形成。(大眾日報 記者 楊珂 李明 通訊員 劉青)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