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黃河從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奔流而下,不擇細流,悅納百川,向著東方,向著海的方向,奔流!河的氣勢和海的廣博,滋養了東營這座獨具特色的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在時代的進行曲中,這座年輕的新興城市,見證著黃河入海的澎湃步伐,鋪展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生動畫卷。
發展潮涌,逐“新”而行。近年來,東營市搶抓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機遇,持續深入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創新驅動戰略“兩大戰略”,加力提速打造産業轉型升級、特色生態城市、鄉村振興“三個升級版”,持續扛牢服務保障“國之大者”的東營擔當,全力穩定經濟增長,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深化統籌協調發展,紮實推進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以更大力度統籌發展和安全,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東營市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向上向好態勢。
生態城市煥新升級
九曲黃河奔騰入海,造就了東營這片年輕富饒的土地,長河大海的雙重恩惠、獨具特色的地理氣候,孕育了東營獨特的城市特色——濕地。仲秋時節,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鹼蓬殷紅、萬鳥翔集。隨處可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或立於水中,或駐守巢上,或低空翱翔,與濕地相映成趣。
這裡是“鳥類的國際機場”。就在不久前,在印度召開的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審議通過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這標誌著,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成為山東省首個世界自然遺産。
目前,黃河三角洲的鳥類已增加到373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65種。要成為鳥類的天堂,並非一朝一夕之功。東營市用生態的辦法修復生態,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形成“陸海統籌、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黃河口濕地修復模式。目前,黃河三角洲新增淡水沼澤濕地7.4萬畝,總面積超過30萬畝。
生態好了,鳥兒多了,城市品質更高了。東營市將生態特色與文旅産業結合起來,推動國際濕地城市、世界自然遺産、國際重要濕地、國家公園4張“生態名片”融合發展,培育生態産業化項目,構建起集生態修復、産業發展、休閒觀光于一體的生態産業集群。同時,著力提升城市品質,聚力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東營市建成各類公園遊園300余處,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位居山東省第一。
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融合也讓綠色低碳成為東營高品質發展最鮮明的底色。東營市搶抓山東建設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先行區機遇,錨定建設先進製造業強市目標,圍繞石化、橡膠、石油裝備、有色金屬、新材料五大特色産業,現代高效農業、文化旅遊兩大優勢産業,生物制藥、航空航天兩大未來産業,構建具有持續競爭力的現代産業體系,打造起以綠色和創新為支撐的産業模式和發展格局。
如今,東營正以生態品牌、濕地特色為媒介,以文化底蘊為精魂,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樣板,打造特色生態城市“升級版”。
鹽鹼灘奔向“米糧川”
東營市鹽鹼地面積達341.8萬畝。當地人有句老話:“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還難。”因為這裡地下水礦化度高,土壤鹽分重,受海潮影響大,是世界利用難度最大的三角洲型鹽鹼地之一。立足濱海鹽鹼地特點,東營積極研究改土、改種、改水新技術、新模式,努力探索鹽鹼地綜合利用的有效做法,打造鹽鹼地綜合利用示範樣板,讓鹽鹼灘變身“米糧川”。
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耐鹽鹼植物數字化育種平臺,透過玻璃櫥窗可以看到,大豆、高粱等多種作物正在人工模擬的環境中蓬勃生長。平臺為植物生長模擬出光線、溫濕度、水量等條件不同的生長環境,以幫助篩選耐鹽鹼品種。這是國內首個耐鹽鹼植物數字化育種加速器。
讓鹽鹼地治理更科學,東營市從“改土適種”邁向“地種相適”新階段。針對濱海鹽鹼地“鹽、板、瘦”實際,探索構建“節水、控鹽、減肥、降藥、保育、增效”的鹽鹼地綠色治理技術體系。創新“封域雙層暗管排鹽技術”,開展小麥、玉米輪作,兩年實現“噸良田”。同時,推進“優種適土”,篩選培育耐鹽鹼作物新品種55個,試種的“農大761”耐鹽鹼小麥畝産突破1140斤,“濟麥60”新品種在3.3‰鹽鹼地上畝産達到1023斤。東營鹽鹼耕地糧食産量跨上豐産田新臺階。
有了良種,還需要良技相配套,農業高科技讓這片鹽鹼地變為良田沃野。東營在全國率先編制《鹽鹼地現代高效農業規劃》,2022年以來,鹽鹼地國創中心獲批建設,打造“1+3+16+N”協同創新體系,在科技加持下,實施重大科技項目84項,取得科技成果226項,黃三角鹽鹼地治理科技支撐能力更加堅實。作為山東省唯一鹽鹼地綜合利用試點市,40個任務片區連續兩年開工33個,涉及鹽鹼地17.98萬畝。鹽鹼地綜合利用的“東營樣板”加速形成。
不毛之地正逐步變身穩産增産的“新糧倉”。東營市初步形成生態畜牧、特色水産兩大百億級産業集群和五十億級鹽鹼地特色大豆産業集群,培育省級以上知名農産品品牌35個。2023年,東營市糧食單産較上年增加14.98公斤,增幅達3.9%,山東省最高;預計到2025年,東營將新增和改造耕地15.1萬畝,年增産糧食7300萬斤。
“油城”轉型能源“綠城”
作為勝利油田的誕生地,東營自誕生之初便與石油、能源結下了不解之緣。獨特的資源稟賦,讓東營格外珍惜。採油、煉化之外,這裡曾讓石油行業最頭疼的碳排放,如今卻成了推動石油增産、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香餑餑”。
位於東營市區東側的勝利油田萊113區塊是我國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其中的一個注氣站。遠遠望去,蘆葦搖曳,水波盪漾,一片綠色的海洋映入眼底。現場,兩個五六米高且可儲存100噸二氧化碳的專用儲氣罐橫置於這生態美景之中。
CCUS全稱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是指把二氧化碳從工業、能源生産等排放源或空氣中捕集分離,並輸送到適宜的場地加以利用或封存,最終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的過程,包括捕集、輸送、利用及封存多個環節。東營市牢牢抓住“碳”機遇,立足自身優勢,全力打造全國最大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産業鏈示範基地,實現了從排碳到減碳再到用碳的跨越。當前,東營市建成國內最大的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範工程並成功投産,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相當於每年植樹近900萬棵,有力推動了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為國家端牢能源飯碗作貢獻,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多能源,東營始終在不斷探索,一直在奮力前行。這裡早已不局限于石油,他們放寬放遠尋找能源的眼光,將能源文章越做越大。
地下的石油是資源,天上富集的風光也是資源。在東營市墾利區老十五村鹽鹼灘塗地上,山東省單體容量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華潤財金紅光漁業800MW光伏發電項目于去年7月實現並網發電;距離東營港20公里的渤海中部近海海域,一台臺百米高的風電機組迎風旋轉,全國平價海上風電第一度“綠電”于2022年在這裡發出。
近年來,東營有效利用本地風能、太陽能資源,開始攬“風”借“光”。到今年上半年,東營可再生能源裝機682.05萬千瓦,同比增長20.81%;東營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累計61.24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29.29%;自去年6月起,超越火電成為第一大電源,已實現增量能源消費(扣除原料用能)全部依靠可再生能源提供。
這還沒完,還能向地下要“熱”!東營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已探明中深層地熱資源總量376萬億兆焦耳,折合標煤128億噸,約佔山東省30%,開發利用條件成熟、發展潛力大。8月15日,山東省最大單一區域地熱供暖項目——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地熱清潔供暖項目正式開工,採用“取熱不耗水+無壓回灌”技術,攻克砂岩回灌的行業難題,實現了“邊取邊還”的循環利用。項目可實現開發區1480萬平方米地熱能供暖全覆蓋,不僅每年可節約約1億元的財政補貼資金,預計每年還可減少標煤消耗2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萬噸。
抓住天然能源優勢發展綠電的同時,東營也在積極發展高品質、規模化新型儲能。目前,東營市已建成儲能項目10個、裝機容量達114.9萬千瓦時,居山東省第一位。今年,東營市可再生能源裝機將達到1000萬千瓦、儲能規模達到150萬千瓦,正全力向打造全國現代能源基地、綠色儲都的目標衝刺。
“民生清單”變身“幸福帳單”
大河奔流,生生不息;長堤綿延,護佑一方。漫步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步道寬闊,樓宇儼然,幸福食堂、幼兒園、超市、銀行、電網服務、移動通信應有盡有,不出社區就能辦理各項服務,其便捷舒適的生活圈,一點不輸城市社區。
社區內,共富産業基地的廠房裏機杼聲不絕於耳,一排排工人坐在縫紉機前,有條不紊地趕制床單、被套等家紡用品。“國慶節前,我們社區共富産業基地新上了家紡項目,已有40多位社區群眾在這一項目就業,該産業也將成為我們社區和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徑。”楊廟社區黨委書記張麥榮介紹。
曾經黃河岸邊的普通村落,已變身安居樂業的幸福社區。沿黃果蔬種植産業蒸蒸日上,糧食烘乾基地、楊廟優品冷鏈倉儲、家紡製衣訂單産業等一批好項目先後落地,現在的楊廟社區,農村電商、休閒採摘、研學旅行等農業新業態多點開花,群眾收入來源由單一種植收入為主拓展為土地流轉、務工和經營收入等多種渠道,社區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翻了一番,村集體收入由平均3.6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21.4萬元,群眾期盼的共富場景正在徐徐展開。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東營市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為民造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鄉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千方百計增進民生福祉,紮實辦好多項民生實事,努力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如今,一個個民生清單逐漸變成了幸福帳單。
圍繞擴大就業崗位供給,東營精準落實穩崗擴崗政策,推出“魯崗貸”專項貸款,前7個月發放穩崗擴崗貸2.78億元,穩定崗位3080個。此外,還舉辦“黃河入海·才聚東營”“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服務月”等系列招聘會300余場,發佈就業崗位5000余個,達成就業意向45000余人次。東營市實施的“社區微業”三年行動計劃,已在試點的“安營樂業”社區設立20家就業服務站,實現就業服務端口前移,有力增強了社區吸納就業能力。
為加快打造新型城市,東營市還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同時加快提升鄉村品質、優化鄉村人居環境,圍繞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和村容村貌整體提升等工作多措並舉,補齊短板弱項,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提升。在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建設方面,因地制宜選擇取暖技術路徑,農村地區以分散電代煤、氣代煤供暖為主,積極推廣地熱、空氣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2023年,東營累計完成農村清潔取暖建設9.5萬戶。
東營推動基本民生保障不斷鞏固,大力實施養老服務提升發展行動計劃,建立起覆蓋城鄉、分佈均衡、功能完善的養老服務設施網絡,建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在山東省率先將支出型困難家庭納入保障範圍,實行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殘“單人保”,將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提高到低保標準的2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