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升級傳統産業 壯大新興産業 佈局未來産業 威海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
73.47%!去年,威海的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比繼續保持山東省首位!這是一張連續多年發揮穩定的成績單。近年來,威海堅持“大抓經濟”的鮮明導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效能,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
傳統産業是“家底”,也是新質生産力生長的沃土。
3月28日,招商工業威海船廠數字化綠色智慧工廠項目開工。作為國內首個全流程海船智慧工廠,招商工業威海船廠數字化綠色智慧工廠項目在海船領域率先開闢了“設計-製造-管理”全鏈條智慧化新賽道,引入智慧化生産線,配套數字化智慧管理平臺,實現從鋼材入庫、預處理、分段製作到預舾裝的智慧化、全流程管理。“我們威海船廠錨定的是高端客滾船細分市場新賽道,這個項目更是為我們衝刺全球價值鏈頂端提供了有力支撐。”招商工業威海船廠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目前手持25艘船的訂單,合同總金額150億元,生産計劃已排到了2028年。
船舶與海工裝備是威海的傳統優勢産業之一。近年來,威海把船舶與海工裝備列入全市十條優勢産業鏈重點發展,推動船舶企業提高新船型研發設計能力,提高智慧化數字化造船水準,打造豪華客滾船、重吊船、南極磷蝦船、遊艇等15大類40多個品種的“威海品牌”。2024年,威海全市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鏈實現營業收入268.1億元、利潤1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7%和19.8%,入選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與船舶與海工裝備産業一樣,紡織服裝、輪胎製造、機電裝備等傳統産業在威海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穩住傳統産業是接續新産業的基礎,也是形成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近年來,威海不斷強化政策激勵和服務保障,引導企業通過智慧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等措施,提升核心競爭力,加速向高端化、智慧化和綠色化轉型。
發展新質生産力,既要固本,更要興新。
在威海,山東省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産業鏈鏈主企業——光威集團不僅實現國産碳纖維“從無到有”,還成功研發出T300到T1100、M40J到M65J等15大類全系列型號,多種碳纖維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依託光威集團的虹吸效應,威海在臨港區打造碳纖維産業園,持續引進國家碳纖維産業計量測試中心等24家高端科研平臺,與42家高校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加速形成配套協作、資源共享、優勢顯著的特色産業鏈。目前,碳纖維産業園招引落地了40多個産業鏈的項目。
以園聚鏈,以鏈集群,威海從上游裝備製造、碳纖維研發生産到預浸料中間體,再到碳纖維製品和回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並向汽車輕量化、風電光伏、樂器等民用高端領域延伸,成為首個國家級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産業基地。2024年,碳纖維及複合材料産業鏈實現營業收入69.6億元。
不只是新材料領域,威海圍繞全市八大産業集群其他重點産業的發展需求,統籌政策、資金、平臺等創新資源,加快謀劃産業佈局,搭建創新平臺,優化産業發展生態,營造良好的産業發展環境,通過支持龍頭企業擴張、推動骨幹企業膨脹、産學研協同創新等舉措,全力推動新興産業穩步發展。
目前,威海已有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集群、新醫藥與醫療器械産業集群、碳纖維等複合材料産業集群、乳山市海上風電高端裝備産業集群等4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為壯大集群規模,威海實施優勢産業集群提升工程,工信部門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積極構建完善多層次、全方位的科技創新支持體系;財政部門則把支持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
前瞻謀劃和引領發展未來産業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所在。
作為國內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手術機器人,威高“妙手S”手術機器人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完成5G遠程手術樣本量最多的手術機器人;山東未來機器人有限公司生産的水下機器人打破了國外種種技術壁壘,彌補了諸多行業空白,實現了全産業鏈的自主研發;中科融合算力威海分中心為人工智能、智慧製造、低空經濟等諸多領域提供精準的算力支持,同時還可為製造企業進行模擬試加工測算,在原材料的選擇、生産工藝等方面給予決策輔助……當下,威海正前瞻性地佈局未來産業,以新質生産力重塑産業未來。
今年,威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超前佈局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等未來産業,拓展新領域、開闢新賽道。”根據相關規劃,威海將重點發展無人裝備製造、工業互聯網等細分領域。其中,低空經濟板塊以無人機、無人船、無人車為核心,打造立體安防無人裝備智慧製造基地;數字經濟領域聚焦工業互聯網、5G智慧工廠等方向,推動全市5大數字經濟園區差異化發展。(大眾日報記者 胡偉 陶相銀 通訊員 任現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