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驅動黃河流域農業現代化實踐
2025-06-27 17:37:19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 宋雯琪責編: 李煒

  近日,在濱州市博興縣的京博生態農業板塊示範基地內,智慧聯合收割機在麥田間劃出豐收的作業軌跡,緊隨其後的全自動秸稈打捆機則將麥秸壓縮成一個個整齊的“瑞士卷”。在科技賦能下,傳統的農耕景象正煥發出新的生機。

  數字賦能:重塑傳統農業新範式

  在京博智慧農業示範區,數字化技術正深刻改變傳統耕作模式。通過農業遙感監測系統與作物生長模型的深度融合,農田實現了水分、養分狀況實時可視化呈現。依託應用農業大數據、作物生長模型、人工智能等數字農業技術,嫁接數字農業系統管理平臺,並依託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智慧賦能讓傳統主糧生産煥發新生,穩住了産量“基本盤”,數千噸小麥顆粒歸倉。

  循環經濟:打通産業升級新實踐

  在京博智慧農業示範區,田間産生的秸稈經過粉碎、發酵轉化為食用菌培養基,菌渣再與畜禽糞便混合製成有機肥,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3%,真正實現“變廢為寶”,形成“種植—養殖—加工—還田”的閉環體系。按照不低於3方/畝的用量,採用“有機肥替代化肥+微生物菌劑活化+深耕改土”綜合技術,有效改善貧瘠土壤,提升中低養分土壤的肥力,降低表層土壤鹽分含量,促進土壤養分等級躍升。

  全鏈整合: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京博創新訂單農業模式實現“一地雙收”。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輪作種植,讓土地實現全年高效利用,遠超傳統單一作物的種植收益,凍幹後出口全球的菠菜、草莓,減肥減脂網紅蔬菜羽衣甘藍,食品大廠加工薯片用的馬鈴薯……這些經濟作物都採用訂單種植模式,從播種前便鎖定了種植品種和收購商,預約采收後直接從田間地頭運往加工工廠,充分釋放土地的生産潛力。

  生態循環系統將農業生産、加工、能源利用有機銜接,農業生産與農産品加工、鄉村旅遊實現數字化聯動,不僅提升了土地産出效益,更構建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智慧治理模式。(文 宋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