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蘿蔔不只是盤中餐,燈管不只用來照明,板凳不僅僅是座位,而是都能吹出聲還能吹成樂曲,廢棄水管、油漆桶也能敲擊出美妙的音樂……在山東東營,一位叫時啟超的年輕人,就像位樂器發明家,把這些“沉默”的日常雜物和食品,跨界進入了音樂樂器的行當,你身邊手邊的多種器物,他都能吹響。他的人生軌跡,也如同他手中五花八門的“樂器”一樣,經歷了一場“跨界”與“破圈”。
生胡蘿蔔也是樂器 從吹出響到吹成曲
“跨界”,意味著打破傳統的認知邊界,創造新的可能性。一個出身農家、曾輾轉工地、奔波于大街小巷送過外賣的年輕人,如何將“不務正業”的奇思妙想,變成改變命運的鑰匙?時啟超的答案,藏在生活的每一個縫隙裏。
一次無心的廚房實驗,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起初只是好奇和樂趣,但網絡世界的即時反饋——那些驚嘆、鼓勵,甚至質疑,給了他意想不到的力量,也點燃了內心深處的火苗。一邊是工作養家的現實需求,一邊是“萬物皆可演奏”的奇妙誘惑,時啟超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時啟超與朋友一起搞起了工作室,工作室像個“聲音實驗室”,陳列著他的各種“樂器”作品,吹拉彈唱種類齊全。鐵鍋吉他、磚雕塤、水管古箏、蔬菜管樂……這創意總能出人意料。
對於音樂人來説,演奏樂器並不難,最難的是製作樂器,特別是利用大小尺寸都沒有標準的不同物體來製作樂器。
對時啟超而言,這個夢的起點,是家人的不解和生活的壓力。“不務正業”的標簽曾如影隨形。
破圈先破難 一路“吹”遭遇一路“黑”
專業的樂器很精密,用特殊材料手作樂器也有諸多細節要求,稍有不合適都吹不響、吹不準。由於前期沒有經驗,找不到規律,時啟超只有靠不斷摸索與嘗試。在時啟超天馬行空的創造背後,也遭遇很多難題,而且也經常遭到質疑。
有些樂器演奏來自傳統的非遺表演,看著簡單,但演奏起來還是需要很多技巧。
這些名字聽起來匪夷所思的樂器,在時啟超手中卻能發出令人信服的傳統音色。然而,創新的道路並非一片掌聲。
説到研究製作用時最長的樂器,是用磚頭做了三個多月時間的“塤”,最大的製作困難是掏空內部和打孔。磚頭內部比較堅硬,暴力打孔又容易碎掉,經過多次試驗,發現只能純手工鑽孔掏空。手工挖空進度特別慢,每次只能挖掉一點點。漫長的試製打磨,手掌心裏已經磨起厚厚的繭子,也一點點消磨著他的信心和耐心。每當在放棄的邊緣徘徊時,時啟超心中那個念頭就會響起,泥土的聲音一定不會讓他失望。
傳統樂器、非遺技藝,為給時啟超的創作帶來了許多靈感,他也想用自己的方式在“非遺”與年輕人之間搭建傳承的橋梁。
在東營,黃河攜帶大量泥沙流由此入海,黃河沉積的泥沙燒制的澄泥印是獨具當地特色的代表性産品,其可塑性的腔體也讓時啟超萌生了創意。黃河泥在時啟超手中就被賦予了樂器的形態。在製作樂器遇到瓶頸時,時啟超也會虛心請教非遺傳承人,把傳統吃透,創新得更有味道。
從瓜果開吹 到把黃河泥吹出樂章
音樂工作室是時啟超夢想的孵化器,他説,真正的“破圈”,遠不止吹響瓜果梨桃那麼簡單,更意味著走出去,還得將這份獨特的聲音和理念,播撒到更廣闊的天地,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然而,對於一個習慣了與器物對話的內向者,這第一步,邁得並不輕鬆。
生活的路上總會遇到下一個路口,該往哪走,沒有所謂的導師來指導時啟超。走出去,不局限于小小的直播間、工作室,而是利用才藝積攢的人氣,去發揮更多的社會價值。對於“走出去”的打算,起初時啟超還是有些謹慎的。一方面是性格的原因,另外還有現實的考慮。
對於首場直播,他做了專門準備,購置了設施設備,但臨近開場還是顯得有些慌張。
開播後,本有些慌亂的時啟超,仿佛瞬間換了一個人。他神情專注而自信,熟練地操作著他的“水管琴”“蔬菜笛”“無廢架子鼓”,音符流淌,激情四射。
時啟超還在做很多嘗試,農民子弟的他對鄉村振興有種特殊的使命感。他們來到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的萬爾村,這裡是當地較大的設施農業基地。現在正是村裏甜瓜、黃瓜的採摘期,時啟超在該村大棚裏採摘了大小合適的黃瓜等瓜果,將黃瓜現場製作成吹奏的樂器,開啟現場助農直播。
在時啟超創意設計中,廢物利用與環保的理念貫穿始終。在黃河岸邊,時啟超一行為孩子們展示“變廢為寶”的樂器演奏。
讓日子多點樂子 藝術不炫 熱愛就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時啟超説,小時候有了樂器基礎以後,見到跟樂器有關的東西都會兩眼放光。但條件有限,買不了真正原版的樂器,逛不起天南海北的博物館,遇到自己不清楚、不甚了解的樂器,他就利用網絡查找資料,摸清原理後便動手嘗試製作。一次次通宵達旦,一次次嘗試與失敗,他也堅持不放棄,這是他對自己的挑戰和要求,而一點點的挑戰成功不斷累積,讓他的前行也更有動力。
時啟超沒有學過音樂,但他用下班後的時間去鑽孔、讀譜、請教老師。他照著老法子做骨笛,用黃河泥捏塤,把廢桶改成鼓,每做一樣,就學一樣,再成一樣,直到能吹響奏響。他把傳統手藝變成生活樂器,讓日子多了樂子,也讓鄉親們能多賣很多瓜。在時啟超這裡,“藝術源於生活”變得真切、具象、可感,不光是用雙手改造了器物,變廢了為寶,更用堅持和突破,不斷吹響生活的美妙樂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