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濟南濟濼路北延黃河隧道正式通車運行。(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 崔健 攝)
8月10日,隨著首批車輛駛入隧道,標誌著歷經4年建設的濟南濟濼路北延黃河隧道建成通車。濟南濟濼路北延黃河隧道與濟南黃河濟濼路隧道一起組成“加強版萬里黃河第一隧”,在主城區與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之間形成一條跨越黃河兩岸的快速通道。
作為“萬里黃河第一隧”的延伸工程,這條全長4328米的隧道肩負特殊使命——需長距離下穿承擔濟南市40%居民用水的鵲山水庫。“水庫底藏著廢棄機井,一旦盾構掘進中與之連通,後果不堪設想。”中鐵十四局項目部現場負責人杜昌言猶記得2021年那個夏天:蛙人潛入水庫,歷時半個月摸排,才鎖定掘進線路上的隱患點。
為了守護這一汪清水,技術團隊亮出“硬核武器”。項目首創的“隔水帷幕”如同移動保護罩,隨盾構機同步推進,從根源隔絕滲漏風險;安裝在庫底“水囊”上的高精度感測器實時回傳數據,織就一張智慧監測網。盾構機轟鳴前行的背後,52次水質檢測報告始終顯示“零污染”“零排放”“零滲漏”,穿越大中型水庫的成套技術就此淬煉成型,11項專利為未來類似工程奠基。
據介紹,在隧道建設過程中,一座數字孿生的“雲上隧道”也在同步“掘進”。每掘進一環,雲上數據就更新一環,在“數字盾構”中,點擊具體模組,就可以查閱相應參數,這些信息也實時傳輸到600公里外的南京大盾構公司盾構智慧管控中心。盾構智慧管控中心對數據進行自動化分析,當參數出現異常時,相關預警信息就會分級發送給對應人員,使隧道建設盡在掌控。據統計,濟南濟濼路北延黃河隧道掘進期間,系統共發送預警1100余次,為項目團隊及時發現隱患、解決問題提供了重要支持。
隧道還搭載了智慧監測系統,能夠幫助指揮中心實時精準採集隧道內車流量數據,通過智慧演算法深度解析,動態生成實時擁堵指數與事故風險指數,預判交通態勢。指揮中心依據監測數據,可對隧道交通進行動態調控,實現事故預防、流量疏導等多重目標,有效避免交通擁堵。
“從繞行40分鐘到直達10分鐘,‘加強版萬里黃河第一隧’改變的不僅僅是市民的通勤地圖。”杜昌言指出,作為濟南深入貫徹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關鍵工程,這條隧道以公軌合建模式最大化利用地下空間,進一步疏解了主城區過河壓力。
當車輛駛出北口,眼前沃野平疇,濟南“攜河北跨”的發展脈絡愈發清晰。一輛輛汽車駛過光影交織的穹頂,奔向黃河兩岸的新生活圖景。(濟南日報記者 戴升寶)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