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發現9000年前炭化小豆遺存 為“小豆多地起源”提供考古數據
2025-10-15 17:51:09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李煒責編:李煒

  近日,山東大學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俄勒岡大學、岡山理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國際團隊,在山東淄博後李文化小高遺址發現了距今約9000年的炭化小豆遺存(直接測年結果為8985-8645 cal.BP 與 8032-7939 cal.BP),比此前中國境內發現的炭化小豆提早了4000年(比有直接測年數據的炭化小豆提前了6000年)。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

山東發現9000年前炭化小豆遺存 為“小豆多地起源”提供考古數據

小高遺址出土的炭化植物種子(A)黍(B)粟(C)狗尾草(D)藜(E)胡枝子(F)小豆(G)大豆(H)水稻

  考古學家如何知道一粒炭化種子的年齡?

  答案是“碳-14測年法”。自然界中的碳元素有一種特殊的“時鐘”——碳-14同位素,它會以固定的速率衰變。通過測量考古標本中剩餘的碳-14含量,研究人員就能像偵探一樣,精準地推算出它停止生命活動的年代。山大考古合作團隊就是通過植物考古和碳-14測年研究方法發現並測算出了小高遺址炭化小豆遺存的年齡。

山東發現9000年前炭化小豆遺存 為“小豆多地起源”提供考古數據

考古出土炭化小豆與現代小豆樣品

  此次考古研究還有哪些成果?

  本次考古發現將“粟類+豆類”為主的旱作體系向前追溯至九千年前。在小高遺址,小豆與大豆、小米(粟)、黃米(黍)等作物在日常生活遺跡中共出。這表明,雖然當時農業技術剛剛起步,但黃河流域的居民已經聰明地採用了“穀物+豆類”的飲食組合。而這種“粟類+豆類”的作物組合延續數千年,深刻影響了黃河流域的定居社會與文明起源進程。

  研究成果對小豆單一起源説提出反思。小豆是東亞飲食文化中的核心豆類,但它的身世一直是個謎。此前,有基因學研究認為,小豆很可能是在日本被首先馴化的。然而,這次在淄博發現的9000年前的小豆,有力地證明了:中國黃河流域的先民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也開始了對小豆的獨立馴化。這為小豆多地起源視角提供了更多考古數據。

  研究成果揭示出小豆的馴化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通過綜合分析東亞地區140多個遺址的數據,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日本和韓國地區的小豆,其尺寸“變大”的時間點比中國黃河流域的更早。這可能是由於當時以狩獵採集為生的人群(如日本繩文人)更喜歡富含澱粉的食物,因而更早選育出個頭大的小豆;而黃河流域的農業人群可能更看重豆子的蛋白質含量。這表明,小豆在東亞的馴化,並非從一個中心擴散開來,而是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多中心、平行發展的結果。(總臺記者 柴安東 李秉禪)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