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25年《城市綜合發展指數報告》將“北上深杭濟”的新序列鋪展于眼前時,多少人怔了神。濟南,竟已叩開“第一梯隊”大門,站在全國第五的位置。
關於這份榜單的解讀有很多,但這一次,不想聊宏觀敘事,只想説説藏在排名背後的“人”——那些奔赴而來的人,那些讓城市變溫暖的人才故事。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這份報告,跳出了“GDP數字論英雄”的舊框架,用“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6個維度、90項硬指標,給城市的綜合健康度畫了像。
各項指標中,“人”的分量重得驚人。“人均公共服務資源”算的不是冰冷的配比,是家門口的學校、醫院夠不夠近;“創新要素濃度”測的不是實驗室數量,是年輕人在這裡能不能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而濟南,不僅在總榜居第五,更在最關乎生活幸福感的宜居維度裏,衝進了全國第二。
一座城市是否有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是否宜居,人們總是“用腳投票”。每年,有15萬張年輕的面孔涌入濟南。這意味著地鐵公交裏多了15萬縷朝氣,咖啡館裏多了15萬場關於夢想的討論。
其實濟南的“突圍”,早有信號——
連續3年,濟南從全國城市中脫穎而出,捧回“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的獎盃;連續2年,入選“全國人才友好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已位列全國第11位、北方城市第2位、省內第1位……
這些閃光的頭銜,是把“留住人”變成“留住心”的努力,也是城市能級提升的核心秘鑰。

給逐夢人一束光,“堵點”變成“起點”
深夜的濟南,寫字樓的燈光裏還亮著零星剪影。有人對著電腦敲下創業計劃書的最後一行,有人捧著剛拿到的技能證書紅了眼眶,有人站在人才公寓的窗前,望著樓下的車水馬龍。這些身影,都是被濟南接住的逐夢人。

于城市而言,人才的定義並不唯一,需要用更寬闊的事業、更多元的方式去識別、去發現。濟南用心織了一張“1+N”人才政策網,人才政策“雙30條”更新到3.0版,青年科技人才、種業人才、數字經濟人才等專項通道也想得週全。濟南還記得那些小眾領域的追夢人:給新就業形態、網絡安全、機器人行業量身定規則,讓快遞小哥憑行業技能證書就能評人才,讓電競教練靠戰隊冠軍獎盃能拿補貼,讓技術轉移專員憑成果轉化清單能領福利。
從前是“一把尺子量所有人”,如今“有真本事就能出彩”成了現實。這就是濟南的引才哲學:不看你有什麼頭銜,只看你能做什麼事。在濟南,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出彩。
創業者的忐忑,濟南都懂。所以,濟南持續打造“1+N”人才項目孵化矩陣,集中全市優質資源,為眾多初創期人才項目提供孵化成長空間和專業優質服務。
怕人才在瑣事裏磨掉銳氣,濟南乾脆把服務送到家門口。政策、金融、法律、知識産權的服務團隨時待命,科技經紀人、行銷專家跟著項目跑,從註冊到落地,全流程陪著、幫著。就像給奔跑的人遞上一杯溫水,不張揚,卻足夠貼心。
人工智能創業者李陽,去年剛把家安在濟南,提起初來乍到的日子,眼裏滿是暖意:“早上剛提交企業註冊申請,下午工作人員的電話就打來了,不僅把政策禮包送上門,還幫我選辦公場地。園區孵化器免半年租金,連寬頻和裝修補貼都幫著對接好了。本來以為要跑半個月,三天就全弄完了。那天晚上,坐在辦公室裏,忽然覺得濟南的風都是暖的。”
讓人留下來、能出彩,才是真本事
搞科研的人,心裏都藏著個“怕”:怕沒設備、怕沒團隊,怕好想法無處實現。濟南把這份“怕”,變成了“放心”。濟南匯聚了多家中國科學院科研院所力量,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20家、省重點實驗室126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72家,駐濟高校52所。這些平臺,是真能讓想法變成現實的“搖籃”。
濟南還懂“校企兩條線”的痛。所以推出市校融合政策,支持317個項目,建立“校地企共引共用共享共服”機制,選聘科技副總、産業教授,暢通校企人才交流合作,讓高校的技術有地方用,讓企業的難題有人解。

濟南引才,從不是“一陣風”,而是“久久為功、必有迴響”。連續八年舉辦中國(濟南)新動能創新創業大賽,586個項目落地濟南;先後舉辦四屆中國·濟南高層次人才招引大會,吸引20多萬海內外人才現場參會;“才聚泉城高校行”開闢39條路線,走進國內眾多知名高校,把優質崗位和滿滿誠意送到學生面前;“海右人才駐濟高校行”用“送典型+送政策+送崗位”的組合拳,留住本地的青年才俊。
經過一系列引才留才的“組合拳”,近三年來,濟南每年新增青年人才超過15萬人。不是年輕人不想去遠方,是濟南給的機會夠多、夠暖,讓他們覺得:留下來,就能找到自己奮鬥出彩的機會。
宜居,就是把“關鍵小事”當成“頭等大事”
宜居,已經成為城市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濟南一直把人才的“關鍵小事”當成“頭等大事”,用“硬保障”加“軟服務”,把安心和舒心,融進人才的每一天。
就説“住”這件事吧。濟南織就了“租購補”一體的安居保障網,市區兩級5000多套人才公寓、12.9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為青年人才提供購房補貼、生活補貼,讓剛畢業的學生、準備定居的人才,不用為住哪兒犯難。
濟南還把“紅包”撒給了全國大學生,推出“天下泉城、人來無憂”暢遊卡:免費坐公交地鐵、免費進景區、免費看演出、住酒店低成本。
武漢大學生王萌的濟南記憶,是從一碗泉水豆腐腦開始的。去年暑假,她拿著暢遊卡來旅遊,趵突泉的泉水濺在衣角,大明湖的遊船劃過暮色,免費的呂劇唱腔裏,她第一次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柔。“本來就是來玩的,玩著玩著忽然就想:畢業來這兒工作,好像也不錯。”
如今走在濟南街頭,能看到一張張充滿驚喜和希望的面孔。超然樓的漢服秀上,姑娘們的裙擺掃過青石板路,像一場穿越千年的夢;大明湖的“二安”詩詞會上,詩詞聲漫過湖面,風都帶著詩意;曲水亭街的泉水宴裏,一碗熱湯下肚,暖的不只是胃,還有心。不少人把這些拍成短視頻,配文“愛上濟南的N個理由”。

城市的魅力,從不是硬推銷,是“見一眼就難忘,來一次就想留”。留人才,留的不只是“人”,更是“心”。濟南連續三年辦“海右人才節”,還以法定形式設立“海右人才日”。這不是一時的熱鬧,是把對人才的尊重,刻進了城市的基因裏。每年人才節,濟南都推出城市人才宣傳片和主題曲,讓那些藏在實驗室、車間、寫字樓裏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我在濟南剛剛好》的主題曲在廣場上響起,有人跟著哼,有人濕了眼眶。
與“愛濟南的人”共赴新起點
今年,“我在濟南剛剛好”創意短視頻大賽啟動,吸引了社會各界光蛋參與。有人拍“實驗室裏的淩晨三點”,有人拍“人才公寓樓下的早餐攤”,有人拍“加班後巷子裏那碗熱乎的餛飩”。這些細碎的日常,讓城市形象變得可感可親,也讓更多人懂了那句濟南話:“杠賽來!”
從“天下泉城”到“全國第五城”,濟南走的是以人才興城市的路,它用“全生命週期人才服務”,把“來濟南的人”變成“愛濟南的人”,把“普通人力”變成“廣大人才”。
最終,人才成了驅動創新、提升宜居、增強韌性的“關鍵力量”。這正契合了《城市綜合發展指數報告》裏的“內涵式發展”,也給城市發展打了一個“溫暖的樣”。
“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全國第五”的成績單,從不是濟南的終點,是濟南和所有逐夢人一起,往更高處走的新起點。
當前,第八屆中國(濟南)新動能創新創業大賽決賽正在火熱進行。從5個參賽領域、15個預賽區一路過關斬將的海內外人才,在濟南聚首,盡展風采。
這是最美的時節,也是最好的相遇。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來了,又有誰和老舍先生一樣,戀上這座城、選擇這座城呢?我們拭目以待。

濟南的泉水昂揚向上、活力澎湃,濟南也像泉水一樣,用耐心滋養每一個夢想,用溫柔化解每一份焦慮,把人的“憂”變成“無憂”,把城市的“城”變成“誠意”。
這樣,人才自然會帶著夢想來,陪著城市,走向更亮的未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穎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