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在濟南啟動
2025-11-13 17:11:00來源: 閃電新聞編輯: 李煒責編: 李煒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12日訊 以全球視野,匯國際智慧。濟南與世界範圍內古城申遺城市在文化遺産保護領域建立多層次深入交流,助力“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11月11日,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在濟南啟動。

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在濟南啟動

  來自世界遺産委員會,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化遺産保護、城市規劃、科技考古與申遺領域的專家教授齊聚泉城,通過分享國內外古城遺産保護實踐經驗、國內外申遺案例,為“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集智獻策。

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在濟南啟動

  “泉潤萬物”人地互動的泉水城市景觀孤本

  與會嘉賓首先觀看了“泉潤萬物——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專題片,從因泉而生、枕泉而居、品泉而名三個層次深入了解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價值核心,即在濟南特殊的水文地質結構條件下,在古代中國“天人合一”“以泉寓情”“因地制宜”等思想指導下,自西元5世紀至今持續不斷的人地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大型人居泉水聚落景觀孤本,是人與自然互利共存、共同塑造的傑作。

  濟南市副市長、“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工作機制召集人任廣鋒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濟南市堅持將“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作為傳承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戰略工程;注重價值研究,持續深化與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合作,編制完成《“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價值研究報告》,確立了“人地互動的泉水城市景觀孤本”的申遺價值核心;注重保護優先,修訂完善《濟南市名泉保護條例》《濟南市名泉保護總體規劃(2023-2035年)》,構建起“法治保障、科學保泉、生態補源、全民參與”的綜合保護體系;注重傳承發展,創新實施“留、改、整”策略,完成明府城片區31處泉水院落的修繕提升,讓百花洲、泮壁街、後宰門街等歷史街區重現生機與活力;注重遺産展示,精心打造“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泉·城歷史文化特展”,自2025年5月17日啟幕至10月9日閉幕,累計吸引190余萬觀眾入館參觀,成為濟南文旅的熱門打卡地;注重交流合作,2023、2024連續兩年舉辦“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學術研討會和中外對話交流活動,共同探討世界遺産保護管理先進經驗,研究“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策略,進一步提升了泉城濟南國際影響力。在國內外專家的精心指導和申遺各成員單位的通力協作下,2024年12月“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再次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在濟南啟動

  開幕式上,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産中心副主任燕海鳴宣讀了黨委書記李遊對此次活動的致辭,並代表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發佈了“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價值研究成果報告,報告初步總結“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價值核心為“泉潤萬物——人地互動的泉水城市景觀孤本”,即基於特殊自然地理條件,疊加人對自然水文環境的適應和改造,在千餘年的人地互動過程中,塑造多種形態的泉水城市景觀,人與自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大型泉水聚落孤本。

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在濟南啟動

  結合濟南古城遺産特徵判斷,“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具有典型的文化景觀的立體多層結構。第一層次是世所罕見的岩溶冷泉系統,基於濟南獨特的岩溶地下水環境而形成泉水集中出露的地質水文背景,是“濟南泉·城文化景觀”形成的地理成因。第二層次為與泉共生的大型泉水聚落。是西元5世紀以來,在城市營建、景觀空間塑造過程中人類利用泉水、改造泉水,通過人地互動而形成的獨特泉水聚落。第三層次是在“濟南泉·城文化景觀”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的東方特色泉水文化認知及寄情泉水的文化審美和表達。

  開幕式現場,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産中心副主任燕海鳴,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態遺産與社區發展教席首席專家杜曉帆,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資源管理教席主持人董衛,濟南市副市長任廣鋒,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蔡世超,濟南市政府副秘書長李成學,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馬利共同啟動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

  匯聚全球智慧做好文化遺産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

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在濟南啟動

  今年活動圍繞“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展開,通過主旨發言、講座交流、實地調研等形式,全面展示“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成果,探索“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的路徑。

  在主旨發言環節,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活態遺産與社區發展教席首席專家杜曉帆以《共生與延續:系統性視野下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的價值初探》為題,構建面向未來的系統性保護觀,在文化景觀視野下,加強“泉與城”的雙向互動,並從申報策略和增加價值維度提出建議。韓國世界遺産委員會成員HwajongLee(李和鐘)以《世界遺産地的管理》為題,詳細講述《世界遺産公約》“5C”原則重要性,並選取韓國的世界遺産——穀倉、華城、江華支石墓遺址案例講述韓國在系列遺産申報和考古價值研究、遺産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做法。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資源管理教席主持人董衛以《關於亞洲城市申遺的思考》為題,從遺産保護與城市規劃角度,挑選國內洛陽、徐州、杭州等城區遺産保護類項目提供思路。浙江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華芳以《西湖文化景觀的“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為題講述西湖文化景觀世界遺産保護規劃及西湖、良渚申遺成功經驗。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文保分院總工程師肖金亮以《以文化遺産,構建城市發展格局一一隋唐洛陽城實踐的啟示》為題講述“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及隋唐洛陽城遺址保護展示工作經驗,中國歷史研究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産保護重點實驗室高級工程師孫燕以《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帶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為題講述北京中軸線等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價值闡釋。

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在濟南啟動

  韓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秘書長KimYoungsoo(金永洙)線上以《韓國文化遺産保護與地方社區衝突化解框架》為題分享韓國百濟歷史遺跡區、風納土城、漢陽都城城墻等案例,特別是在遺産保護與城市發展如何兼顧,提出“共存”理念,建議相關政策制定要有包容性舉措,遺産保護與現代生活必須實現共存等。馬來西亞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GohAiTee(吳愛蒂)女士線上以《濟南泉·城文化景觀洞見與展望》為題為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提出諸多建設性意見,並以2026馬來西亞ICOMOS峰會為契機介紹世界遺産申報策略。

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在濟南啟動

  系列活動進校園同心助力泉城申遺

  11日下午,三項主題活動同時展開。在“文化遺産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交流會現場,來自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建築大學、山東藝術學院等13所駐濟高校的2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究領域涉及文化遺産保護、風景園林、城市更新、非物質文化遺産、聚落遺産保護等。他們結合各自研究領域為“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工作精準建言、獻智獻策,提出兼具專業性與實操性的寶貴建議。

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在濟南啟動

  在山東建築大學“守護城市文脈彰顯時代價值”講座交流會上,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建築教育獎獲得者、中國民居建築大師張玉坤,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東亞文化遺産保護學會會長杜曉帆,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規劃歷史與理論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董衛,各自從遺産整體性研究與數字化、系統性保護文化遺産、水與城市建築角度,為學校師生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分享,讓師生了解文化遺産保護的前沿理念和“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的獨特魅力。

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在濟南啟動

  在位於老城區的濟南泉城中學,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研究員宋曉微給泉城中學、大明湖小學的200余名師生帶來《世界遺産與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主題講座,介紹世界遺産相關知識,並重點講述了“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的核心內容,讓師生更加了解世界遺産和濟南申遺重要性,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守護新時代文化遺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國際視野下的“泉・城文化景觀”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主題系列活動在濟南啟動

  活動前夕,韓國世界遺産委員會委員HwajongLee(李和鐘)、韓國ICOMOS秘書長KimYoungSoo(金永洙)、馬來西亞ICOMOS理事GohAiTee(吳愛蒂)等專家專程來濟南,實地調研了天下第一泉、明府城和明水古城,直觀感知“泉・城文化景觀”的立體價值,並與“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申遺工作機制部分成員單位代表進行了交流座談。專家結合國內外同類遺産保護經驗,通過線上方式留下了寶貴的意見。國內文化遺産保護、城市規劃、水文地質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還走進天下第一泉風景區、明府城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等地,為濟南申遺工作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專業建議,讓國際智慧與本土實踐深度交融,為“濟南泉・城文化景觀”的協同保護與活態傳承注入持久動力。(閃電新聞記者 張風碩 耿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