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機構唱多中國股市 經濟轉型帶來增長動力

2017-01-04 17:59:12|來源:中國證券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

  2016年底以來,多家外資機構在策略報告中表示看好中國股市在2017年的表現,認為經濟轉型將帶來增長動力,以消費、互聯網科技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板塊尤為受到關注。

  看好中國股市

  2016年下半年以來,多項主要經濟指標顯示中國宏觀經濟增長有所改善,不少外資機構開始相繼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經濟短期風險減退,隨著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消費作為經濟穩定器的作用正不斷增強。

  在對中國經濟前景預期改善的同時,外資機構也開始唱多中國股市。2016年9月,高盛率先將MSCI中國指數投資評級上調至“超配”。日前,摩根士丹利在時隔18個月後也將中國股市的評級上調為“增持”,並將上證綜指2017年底的目標位從3000點上調至4400點。

  高盛股票資本市場部中國區主管王亞軍此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估值、中國經濟韌性等因素推動下,明年中國香港和內地A股市場的表現都值得期待,預計到2017年底恒生指數將升至24500點,滬深300指數將升至4000點。他指出,儘管中國經濟增速略有下滑,但中國本身的增長韌性仍然非常強勁,這構成看好二級市場股指表現的主要因素。

  摩根士丹利策略師喬納森預計,中國企業的股價將在新的盈利增長帶動下迎來一波反彈,“預計A股會出現一輪比上次更持久、更溫和的牛市行情”。喬納森表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企業盈利增速約為6%,加上整體寬鬆的國內貨幣環境將帶動牛市,此外資金也有望從房地産市場和大宗商品轉戰股市。

  摩根大通在2016年底發佈的報告中表示,儘管對新興市場整體持謹慎觀點,但對中國股市的前景相對樂觀。自2016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股市在新興市場股市的整體上漲走勢中處於落後狀態。中國有能力抵消外部的壓力,且近期中國股市的驅動力更多地來自於國內。

  回顧過往,在經歷2015年的市場劇烈震蕩後,多數外資機構在去年此時預測A股2016年表現時普遍持謹慎看法,事實證明上述判斷基本準確。2016年上證綜指累計下跌12%。

  消費和互聯網板塊獲青睞

  行業板塊方面,王亞軍認為投資者會更多關注中國的“新經濟”板塊,如TMT、醫療行業,同時海外投資者也會關注“舊經濟”中的保險、能源、消費板塊,在通脹上升的預期下,能源和消費將是受益者。

  富達國際基金經理馬磊表示,受實質的供求因素支持,對中國消費市場中長期的增長前景感到樂觀。展望未來,預期擁有強勁科技技術及創新産品的公司會實現高增長。與此同時,看好與消費有關的服務及産業升級為主的“新中國”板塊。

  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集團在2017年投資展望報告中指出,在全球股票類別中,新興市場相對於發達市場的股票有更多投資機會,長遠而言,亞洲小盤股將受益於經濟的穩健增長。中國股市方面,互聯網股票仍具備投資價值,但對中國銀行股保持審慎態度,原因是不良貸款增加使中國金融企業的前景展望下降。與銀行一樣,中國房地産行業已經從漫長的低潮中顯著復蘇,但仍保持觀望,部分是因為擔心過度杠桿和監管的風險。

  “中國仍是我們喜愛的市場。”貝萊德亞洲股票主管施安祖表示,中國市場存在投資良機,有由監管或改革驅動的,也有由科技驅動的,從中可以找到一些極好的機會。

  貝萊德智庫在2017年全球投資展望報告中表示,亞洲企業盈利在經歷長達五年的停滯期後開始復蘇,增加了亞洲股票的吸引力。全球及區域性週期回升,加上削減資本開支以改善邊際利潤的推動,為助推亞洲企業的盈利提供了動力。此外,亞洲股票的估值現已下降至長期歷史均值之下,對亞洲股票表現而言當下正處於轉捩點。該機構看好中國的週期類板塊,並預計能源和原材料業將受益於通貨再膨脹及改革紅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