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掌擊中要害 向改革要活力

2017-01-11 08:33:3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本報記者劉錕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上海工會改革極不平凡的一年。這次改革,不是一次小修小補的調整完善,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針對“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等脫離群眾的突出問題,上海市總工會“掌掌擊中要害”,從機構設置、幹部管理、運行機制和支撐保障等方面進行重點突破。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洪浩説,貫徹中央、市委群團改革精神,群團改革的成果必須體現在“四化”問題的解決上,其核心就是制度創新,代表好維護好職工群眾利益,讓廣大會員和職工有獲得感。

  “減上補下”打破“倒金字塔”

  13個機關內設機構被優化整合為9個,市總機關編制由135個精簡到82個……一串串數字彰顯了上海市總工會改革的決心和勇氣,目標是聚焦職能、提高效率。

  這次改革不是解決某一個點,某一個局部,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而是一次觸擊痛點的系統性改革。“減上補下”成為這次市總工會破解“倒金字塔”結構性弊端的“殺手锏”。一批年紀輕、幹勁足、思維活躍、業務熟悉的工會幹部“下放”基層,為基層工會工作注入了新鮮活力。

  去年2月18日,市總工會機關的13名青年工會幹部在機關大門前同自己工作了多年的大樓依依惜別,奔赴全市6個區的街鎮工會。這批工會幹部中,大部分為“80後”。當天的申工社微信公號進行了直播,上萬人在網上為這批年輕人點讚。

  減編並不代表減力量。23名挂職幹部也在改革的背景下走進外灘14號。市總工會制定了《關於上海市總工會機關挂職幹部和志願者管理辦法(試行)》,跳出體制、不拘一格、廣納人才,不唯年齡、不唯學歷、不唯身份、不唯職級,按照人崗相適的原則來安排具體的挂職崗位和職務。這些長期活躍在基層一線的挂職幹部,大大增強了機關工作活力。

  “機關‘瘦身’、基層‘強身’,專職、挂職、兼職‘三結合’的方式,打破了工會幹部單一考公務員的來源渠道。”市總工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肖堃濤説。

  這次改革中,一個承擔著夯實基礎、搞活基層、充分發揮基層工會功能作用的重要職責的部門“基層工作部”全新亮相,成為在“強基層”方面最直接最有力的舉措。市總工會分管基層工作部的副主席何惠娟説:“面向基層、服務基層、做實基層,成為我和基層工作部同事們的一種自覺。”

  從一線職工到全國勞模再到市總工會兼職副主席的朱雪芹,從寶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到市總工會挂職副主席的李友鐘……他們的角色也伴隨工會改革越發精彩。在市總工會召開的十三屆七次全委會上,補選了38名市總委員,2名市總常委。補選的市總委員也一改“重精英、輕草根”的現象,注重來源廣泛、更接地氣,向“小三級”工會幹部傾斜、向非公企業工會幹部傾斜,38名委員中有32名來自基層一線,市總基層委員比例由20.7%提高到了40.1%,市總常委中基層一線人員的比例由11.8%提高到25%。基層工會工作者直接參與市總工會議事決策的渠道得以進一步拓寬。

  尋找突破口,夯實工會基層基礎

  薄弱環節在基層,先進經驗也在基層。基層工會是工會組織聯繫職工群眾的“神經末梢”,也是改革的關鍵所在。

  目前,上海非公企業單位約佔單位總數的90%,其職工數約佔職工總數的80%。如果不把非公企業工會這個基層工會的大頭抓好,整個工會的組織體系就會基礎不穩。為此,這次上海工會改革把做實基層作為一大目標,通過各種措施把更多資源向基層傾斜,努力使基層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能力辦事。

  在一次座談會上,一位10年前曾在街道工會工作的幹部今年重返基層工會崗位,最大的感受就是基層工會有錢了,能運轉起來了。基層工作部部長丁巍説,現在部門裏每年過手的經費有四五千萬元,全部下沉到基層。

  這部分經費很重要的一塊是著手在基層建立一支“工會社工隊伍”。“以前街鎮工會主席開會是滿腹牢騷,訴苦沒人辦事、沒錢辦事,要想盯著一家家非公企業建會辦會根本沒有那個能力。”

  群團改革啟動以來,以各區總工會作為業務主管單位,成立民辦非企業單位性質的社會組織,建立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隊伍的做法進入了加速模式。工會社工隊伍不受現有幹部編制約束,增強了“小三級”工會工作力量、提高了工會工作專業化水準。

  針對非公企業建會難問題,依靠工會社工隊伍,探索出職工企業外入會模式,也就是由園區、樓宇等工會聯合會,建立綜合分工會作為企業外入會的“蓄水池”,通過吸納未建會企業職工入會,倒逼職工所在企業建會。按照《工會法》規定,只要一家企業有25人成為工會會員,就可以倒逼企業建立工會。

  一年以來,企業外吸納會員已超過1.4萬多名,倒逼12家企業建立工會。非公企業建立工會後,市、區總工會也會根據工會規模給予相應的資金補貼,通過各種方式將改革紅利落實到最基層。適應園區、樓宇以及重大項目工地員工積聚度高、流動性大的特點,市總工會還牽頭組建了177家基層群團服務站,以及時響應職工訴求,有效對接職工服務。針對非公企業工會活力不足問題,市總工會還在寶山區顧村鎮等8個區的10個街鎮(開發區),開展了非公企業工會改革試點,推行會員依法交納會費、企業兼職工會主席補貼、向基層傾斜的經費收繳使用制度,明確了非公企業工會基本職責,受到基層工會好評,也得到了全國總工會的充分肯定,認為上海工會破解非公企業工會工作難題方向明、路子對,是一次有益嘗試。

  服務零門檻,聚焦職工權益主業

  依法維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工會組織能否代表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把他們緊密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是衡量工會改革成功與否的根本標準。

  隨著戰略結構佈局、産業結構調整和國資國企改革、非公經濟轉型升級等力度逐步加大,勞動關係領域的新變化、新問題也浮出水面,勞動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後亟需快速便捷得到援助服務。

  去年以來,市總工會著力構建起工會法律援助、工會勞動法律監督、集體協商和民主管理“四位一體”的工會維權工作體系。比如,在《關於突出維護職能,加強工會協調勞動關係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對職工合法的勞動經濟權益訴求探索建立“應援盡援”和“零門檻”援助服務制度,每年在職工法律援助受理案件中選擇5%左右嚴重侵犯職工權益的企業開展工會勞動法律監督,通過健全完善群體性勞資糾紛履職通報“亮燈”平臺建設,運用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兩書”(整改意見書、處理建議書)以及政府信用信息平臺等手段,“反向倒逼”企業建立工會組織以及職代會、集體協商等制度。“維護職工權益是工會的主業主責,我們將不遺餘力地捍衛職工權益,力爭職工在每一起勞動爭議的合法訴求調處中感受到工會的關懷和關愛。”市總工會副主席姜海濤表示。

  市總工會還抓住職工痛點,有針對性地推進服務職工實事項目,上海市總工會去年累計投入實事項目資金超過1億元,惠及職工總數達350多萬人。

  為延伸工會的服務臂膀,適應更多年輕職工需求,上海工會還加快建設“網上工會”。去年4月28日,“申工社”APP正式上線。“網上工會”形成了線上受理、線下辦理、一鍵通達的全方位、全時段服務體系,讓職工與工會一“網”情深。

  “網上工會建設必須以職工為本、內容為王、互動為要,將工會業務與移動互聯深度融合,打造‘身邊的工會、溫馨的家園’,打通服務職工群眾最後一公里。”市總工會巡視員杜仁偉説。

  任何一次改革都不會一蹴而就,如今群團改革打響了漂亮的第一槍,未來的藍圖已經刻畫在每位工會幹部心中,職工的需要就是他們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