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華的《戰長沙》(左)、陳學冬(中)的《解密》、李易峰的《麻雀》,都是他們各自的熒屏轉型之作,也讓一批正劇呈現出新的青春敘事風格。(均為劇照)
本報記者 張禎希
在2016年的熒屏上,涌現出一批洋溢著青春氣息的主旋律作品。在《麻雀》、《解密》、《胭脂》等電視劇中,李易峰、陳學冬、趙麗穎等外形亮麗的新秀演員紛紛化身信仰堅定的革命英雄。帶有青春印記的成長敘事與偶像派演員的超高人氣,讓這些作品不僅收視率一路飄紅,並且火爆90後甚至00後的朋友圈。
近年來,一批90後年輕演員出現在歷史正劇的演職員名單上。憑藉電影《小時代》走紅,履歷上多為時裝偶像劇的陳學冬坦言,之前從沒想過接一部主旋律作品,但《解密》劇本中那份愛國精神和正能量深深吸引了自己。
在清華大學教授、文化學者尹鴻看來,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審美風格,越來越多偶像演員進入主旋律題材電視劇領域,其實是市場效應與偶像個人成長之間的雙向選擇。“流量明星身上的偶像氣質與號召性,可能會使得更多的年輕人願意去接受紅色歷史。而偶像的影響力與正面人物的塑造,形成了一種合力,為我們今天的電視劇創作帶來了一種正面能量。”他還指出,將觀眾吸引到螢幕前的或許是那些流量明星,但真正留住觀眾、感動觀眾的永遠是作品背後那份“唯有信仰的力量能抵達”的革命精神。
流量明星借正劇轉型晉級
在2016年初舉辦的影視劇制播年會上,正憑藉《偽裝者》、《瑯琊榜》兩部作品再度爆紅的胡歌坦言,自己趕上了好時代。多年前,胡歌曾被一句“你覺得自己是偶像派還是實力派”問倒,雖然給自己的目標是“比實力派偶像一些,比偶像派實力一些”,但是遇到的作品涇渭分明,是偶像劇還是正劇一眼就能看出來。而《偽裝者》、《瑯琊榜》兩部作品卻打破了偶像與正劇的局限,無論是熱血的革命戰士明臺還是沉穩飄逸的梅長蘇,偶像化的人物跳出了小情小愛,身負國仇家恨,懷揣崇高信仰。
“偶像化正劇”近年在中國電視圈崛起。前些年劇中那些其貌不揚、低調內斂的“余則成”“劉新傑”們,在最新劇集中“帥出新高度”,個性鮮明而張揚,一批自帶流量的偶像派演員成了這些影視劇作品的主角,而這些角色也成了“胡歌們”的最佳轉型臺階。在電視《戰長沙》中,偶像演員霍建華飾演留洋歸來保衛長沙的軍人,在拍攝過程中時常滿臉炮灰,更要演繹一場場生離死別的陣痛;《麻雀》中,在編寫主角陳深時,編劇原本帶入的是張嘉譯、吳秀波等演技派,這也難怪,作為臥底的陳深不但要時刻保持“兩副面孔”,還要經歷從怯懦懷疑到堅定信仰的心靈成長;《解密》中的主人公容金珍則要從一位患有自閉症的數學天才,蛻變成屢立奇功的國防英雄。這些角色本身皆充滿了極強的戲劇張力。
1987年出生的李易峰説,陳深這個角色讓自己體會到了父輩們崇高的革命精神,而革命英雄角色也成為流量明星晉陞全齡段的最佳方式。“之前只知道李易峰很火,但是從不知道他演了什麼,而《麻雀》中的革命英雄陳深才讓自己真正記住了這個演員。”《北平無戰事》中的“方行長”王慶祥如是説。“只是聽説過”正是當下父輩們對流量偶像的認知,同時切中兩代人收視興趣的偶像化正劇,則成了年輕觀眾向父母推薦自己偶像的好機會。
偶像化路線為正劇傳播開闢新路
4年前,製作精良的大型歷史正劇《大秦帝國之縱橫》曾創下央視收視新低,同期播放的一批古裝“雷劇”卻收視火爆。社交媒體與年輕受眾審美趣味的相互滲透,曾一度讓正劇作品陷入口碑與收視倒挂的窘境。而體量達到60集的《麻雀》,不但以6.34%的收視份額,坐穩了去年9月熒屏收視的第一把交椅,與該劇相關的種種話題更是多次登頂網絡熱搜榜。偶像化路線無疑為更多正劇的傳播開闢了一條新路。年輕人不滿足於被動觀看,更樂於對自己喜愛的內容進行二次創作與傳播,網絡熱潮激發的“圍觀效應”又為電視劇內容傳播提供助力。
《麻雀》中闞清子飾演的中共女特工李小男顏值很高,且與男主角陳深、反派蘇三省皆有情感糾葛,頗受年輕觀眾喜愛。當李小男為了掩護戰友犧牲後,關於角色的劇照截圖在網絡瘋傳,更有不少“粉絲”將李小男與陳深、蘇三省的情感互動剪輯成短視頻。“粉絲”的熱情將李小男三個字推上了網絡熱搜榜,這也讓《麻雀》的收視率與關注度更上一層樓。
商業元素增加了紅色故事在青少年間的抵達率,但是如何把握偶像化與正劇之間的尺度問題,卻也隨之浮現。一些作品過度強調情感糾結,卻弱化了革命英雄的艱苦奮鬥歷程;有的為了突出偶像顏值,硬是讓革命英雄穿上了現代裝,一副紈绔子弟作風;更有的為了讓流量明星成為絕對主角,硬是臨時篡改劇本,將寫老將軍的故事按在老將軍的兒子身上……在業內人士看來,偶像化正劇最終的落點還是一個“正”字,商業元素應為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