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月12日消息:植樹,是我國適齡公民的法定義務。前天,記者從在本市召開的全民義務植樹網絡建設座談會上獲悉,《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與統計管理規定(試行)》正在徵求意見,8類行為有望“換算”成義務植樹,即不用植樹,通過其他方式也能盡到植樹義務。
優點:拓展了植樹的內涵
根據正在徵求意見的相關規定,每人每年植樹三棵的標準並未改變,但未必要通過植樹的形式。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秘書長王祝雄表示,根據初步設想,直接為現有植被做除草、澆水、松土施肥、防治有害生物、整枝修剪等撫育管護,滿足一定數量或時間,就可以折算為植樹。又比如,繁育稀有珍貴樹種樹苗、救護保護級別森林野生動物、參加荒漠化土地等退化土地或廢棄地的生態修復、修建森林防火帶等行為,也有望折算為植樹。
市林業局綠委辦秘書處處長王玉華説,上海是最早嘗試用其他形式來置換義務植樹的城市之一。比如,以捐資代勞的形式,在指定地點新建喬灌草植被,或對指定喬灌草植被進行冠名或非冠名的養護,即認建認養,可視作植樹。
據統計,近五年,上海共有2943萬人次參加各類形式的義務植樹,植樹2194萬株,全市義務植樹盡責率基本維持在80%到85%。其中,認建認養的植樹形式尤其受到上海公眾的歡迎。2016年上海共推出可供認建認養的綠地123萬平方米、樹木7萬多棵,共吸引約10萬人參與認建認養。
難點:如何進行統計認定
根據正在徵求意見的相關規定,救護保護級別森林野生動物1隻,可折算成1株植樹任務,但現實情況是,很多人都在“默默無聞”地救護野生動物,這些人即使有履行植樹義務的意願,但誰來統計和認可他們救護野生動物的數量,進而記錄到相關係統、折算為植樹,目前還沒有明確。
針對上述問題,一項解決方案已經誕生。1月10日,面向全國的“全民義務植樹網”正式上線運行,上海一家企業代表員工向該平臺捐款1萬元植樹,折算下來,相當於讓160多名員工各自履行了植樹3棵的義務。隨後,網站上自動生成“全民義務植樹證書”,每張證書都有唯一編碼和專屬二維碼,供驗證真偽。王玉華説,從捐款到統計再到發證,全都通過互聯網的形式,這樣就自然跳過了由誰統計和認可的問題,加快了全民義務植樹證書發放的效率,可有效增加公眾參與各種形式義務植樹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