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勞模村”到創新創業街區

2017-01-13 13:15:15|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本報記者錢蓓

  趙家宅路只有306米長,從頭往裏走,路過櫻樹、四照花、銀杏、懸鈴木、楊柳、玉蘭,一個街區,四時風景———趙家宅路改造以後會是這個樣子。這條小路和它所串聯的19處舊廠房正在施工,那些垃圾堆、小工地今後會變成創新創業空間、購物區、咖啡館。

  這個迷你街區位於上海東北角工人新村扎堆的鳳城地區,根據街區所屬的楊浦區控江路街道的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如今,鳳城地區出過60多位勞模和先進工作者,工業上海的創新精神全都濃縮在“勞模村”。於是創業街區取名“鳳城巷”,向過去致敬。

  有“來頭”的廠房

  楊浦的創新創業園區遍地開花,風城巷是很小的一個。記者日前來到這裡發現,趙家宅路不是市政道路,路兩邊的破廠房擠擠挨挨,有違搭,有群租,還有很多業態落後的生意。周圍地塊的“精氣神”都比鳳城巷好得多,南面是北橫通道,北面是成熟的商品房社區,西面是楊樹浦港,一水之隔就有現代公寓,東面靠近內環線和楊浦大橋。

  其實,鳳城巷的廠房都有些“來頭”,比如上鋼二廠、市二建公司、七紡機廠、富麗服裝廠,它們幾十年前落址於此,當時都是知名企業、龍頭企業,代表著工業上海最蓬勃的生産力。它們週遭的鳳城地區,曾是與曹楊、彭浦齊名的工人新村。

  後來“大房東”們陸續撤離,留下19棟大大小小的廠房,由於生産功能不同,廠房的形態、年齡也各不相同。房子相繼出租,新的商戶和租戶沒能維持過去的風貌。

  控江路街道決定改造鳳城巷,逐步清退廠房中的商戶和住戶,引進上海同和文化創意産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開發運營。同和公司贊成街道方面的設想,保留了自帶“歷史屬性”的“鳳城”一名,據鳳城巷項目負責人介紹,“19棟建築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我們設計時會盡可能保持建築原形。”

  “輕”質元素入駐

  鳳城巷規劃面積5萬平方米,整體呈開放式,兼有創新創業空間、休閒娛樂場地及公共服務區域。開發商計劃用2到3年時間,分5期建設,目前已完工3期,已有30多家簽約入駐企業,包括新浪微籌集眾創空間、華晨汽車、卡輝網絡、妙克信息、升麥環境藝術、LACEFIL婚紗工作室,等等。它們看上去都很“輕”,和鋼鐵、建設、紡機工廠的“噸位”有天壤之別。

  控江路街道有關負責人表示,“輕”是街區品質轉型的方向,“創新創業類企業‘模子’小,潛力大,很適合我們這樣的迷你型園區。”

  站在廠房天臺舉目四望,鳳城巷的建築都不高,樓與樓之間挨得很近,容易讓人想起那些樓頂追逐的電影畫面。北部的商品房小區離街區幾步之遙,東面的鳳南一村也在視線之內。今後,不設圍墻的鳳城巷會成為距離居民最近的小型商業綜合體。咖啡吧、露天座椅、文化藝術空間等“輕”質元素也將由周邊社區共享。鳳城巷的設計方案中還包含諸多街區社區互動的內容,比如開設睦鄰中心,為街區白領和社區居民提供日常服務的公共設施;錯時開放街區停車位,緩解小區停車難問題。

  傳承“勞模精神”

  “從工業舊址到創新創業街區,看上去是改頭換面了,但這塊地方的精神內核不能也不會被改變。”控江路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鳳城巷隔壁有個加油站,趙家宅路上有段圍墻把它和街區間隔開來。今後這段圍墻將被保留,用於展示鳳城巷的工業文化。

  鳳城巷可説的故事太多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龍頭企業來鳳城地區設廠,工業楊浦盛況空前;到了八九十年代,最早一批“市場經濟弄潮兒”冒頭,鳳城地區的輕工業比重超過重工業,私營産業也多了起來;今天,互聯網時代的新業態又將取代那些舊業態。

  街道工作人員重訪工人新村,聽勞模説故事。1930年出生的張師鴻住在鳳城二村,曾是上海電焊機廠的技術工人,他改裝了自動繞線機,把繞線效率提高好幾倍;1938年出生的黃如孟,曾是上海閥門廠的焊接技術顧問,在焊接技術方面有過多個“國內首創”;1955年出生的丁志勤住在鳳城三村,曾任上海第三絲織廠組長,織出過萬米無疵布,在當時是能為國家創收外匯的。

  “勞模之所以成為勞模,不光因為吃苦能幹,還因為有創新精神,他們大多在崗位上進行了技術革新,幫助單位提高了生産效率。”控江路街道的范君偉感嘆,勞模身上具備著今天人們孜孜以求的東西,比如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一個深嵌工人新村的創新創業街區,應當對此有所傳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