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家上市公司扎堆保險業

2017-01-16 14:28:23|來源:中國證券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近期,一系列與投資保險公司相關的公告引起了市場的關注。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已有6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子公司擬發起設立或參與設立保險公司。證監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上市公司有利潤壓力,要保證公司的盈利性,手中多餘的資金就要進行投資。相較其他行業,保險業的投資回報還是較高的。

  跨界投資者佔多數

  從2016年以來的情況看,主營業務非保險、金融類的跨界投資者佔了絕大多數。

  科技 互聯網 類公司數量較多,十幾家科技類公司都公告了擬參與設立或入股保險公司。比如 銀之傑 與其他公司擬共同發起成立易安財産保險公司, 二三四五 全資子公司二三四五網絡科技公司擬投資雲信用保險公司。

  此外,擬投資保險業的醫藥健康類上市公司也不少,包括 海思科 、 國際醫學 、 九芝堂 、 靈康藥業 、 迪安診斷 、 萊美藥業 、 華測檢測 、 達安基因 等。製造行業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向保險公司伸出了橄欖枝, 奧馬電器 、 愛仕達 、 新國都 、 機器人 、 恒生電子 、 中聯重科 、 永興特鋼 等都擬發起成立或參股保險公司。服裝類上市公司如 朗姿股份 、 貴人鳥 、 七匹狼 , 房地産 開發類上市公司 粵泰股份 等也加入到投資保險公司的隊伍來。

  初步統計結果顯示,投資人壽險的上市公司數量可觀,逾15家。健康保險、互聯網保險等新型保險業也吸引了不少上市公司投資。

  對此, 中原證券 投資 分析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前期保險公司舉牌A股上市公司,對市場有一定刺激作用。保險公司獲取資金成本低,具有一些融資上的便利,一些上市公司意識到保險資金運用的靈活性。同時,保險牌照稀缺,參股保險公司等於間接獲取了保險業務牌照,對公司融資、獲取資金等具有很大便利。

  某公募 基金研究員告訴對中國證券報記者,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參股保險公司,是投資多元化的體現,可以分散經營風險。目前,保險金融等行業有較好的發展潛力,上市公司進行佈局可以擴大利潤來源。同時,參股保險公司對上市公司有融資上的便利,對於提高流通性、保障現金流也有積極作用。

  投資風險仍需警惕

  國泰君安 分析師表示,上市公司投資保險業或會有較好的收益。考慮到保監會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未來保險行業整體的負債成本將步入超預期的加速下行趨勢中,這保險板塊被看好的重要因素。2017年上半年,保險板塊投資收益率和負債成本均將發生超預期的邊際改善。

  華創證券研報也認為,由於對一些險種的治理,保險市場整體的成本有下行的空間,利差處於優化通道之中,新業務價值增長或持續加快。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底,險資資金運用餘額約13.1萬億元,較2016年初增長17.35%。

  同時也要警惕風險。上述證監會人士表示,上市公司投資保險公司本身不是壞事,有些確實獲益不小。不過,目前監管部門只是暫時沒有監管到位,如果繼續跟風還是有風險的。

  有分析人士指出,保險公司從成立到盈利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發起或參股保險的上市公司在短期內業績或不會出現明顯改變。同時,上市公司設立的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如何還有待觀察。

  中原證券投資分析師表示,數量眾多的上市公司投資保險公司,多數是真正在做轉型,但也不排除有些上市公司是為了獲得保險牌照帶來的便利,有“炒概念”的情況在。對於投資者來説,有必要通過多方面數據和信息來分析這些公司,警惕投資風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