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閱讀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2017-01-16 14:45:25|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本報記者童薇菁

  市政協常委、市作協副主席、著名兒童作家秦文君昨天在政協分組討論會上説起一樁“怪事”:“每年的上海書展上,很多作家都會舉辦見面會、交流活動,其中就包括很多童書作家,想方設法培養小讀者。但令人意外的是,來參加活動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一群爺爺奶奶。他們幫著自己的孫子、孫女買書,要簽名,孩子們卻都在參加各種假期補習班。”

  秦文君的發言激起會場內委員們的熱烈討論———“我們距離成為一個熱愛讀書的城市,還有多遠?”祝君波委員有感於全民閱讀的現狀,提交了“將《上海市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列入市人大立法程式”的建議。王麗萍委員則提議,應當降低建設城市文化沙龍的門檻,以吸引更多市民參與分享與討論,用藝術打開他們的心靈,讓文化普及走得更遠、更深。

  讀書的執行力要從孩子抓起

  《莊子·人間世》雲:“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秦文君指出,現在關於讀書的最大問題,就是功利心太重,而忽視了“無用之用”。從小忙著補課的孩子,有機會享受到書籍帶來的快樂嗎?在一些發達國家,家長在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就讓他們嘗試閱讀。“讀書這件事兒,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高品質的閱讀,對一個人的成長特別重要。”秦文君説。

  秦文君以民間習俗“抓周”作類比,“你給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物件是iPad還是圖書,決定了孩子將來對書籍會有多深的情感”。不僅僅是孩子,對一個成年人而言,讀書的儀式感也很重要,去除心靈上的浮躁,才能真正地把書讀進去。

  近年來,上海的全民閱讀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上海書展、中國上海國際童書展等已形成大眾知名度與影響力,網上書店每年的銷售額強勢不減,實體書店也憑藉走個性化道路漸漸回暖,申城的讀書氛圍日漸濃郁。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在建設全民閱讀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快餐式書籍和“淺閱讀”習慣擠佔了人們寶貴的時間;公共閱讀資源依然短缺,在資源密度、佈局以及服務人群等方面分佈不均;針對未成年人的閱讀服務和指導尚有待提高……

  “我現在非常揪心的有兩個問題:一是人們對閱讀的行動力不夠”,秦文君説,“二是缺乏讀書的方法論。比如學校課堂上,就沒和孩子們真正講清楚閱讀是什麼,應該怎麼閱讀。”

  文化沙龍鋪陳城市文化想像力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現有各類讀書會組織超過100個,每週舉辦的讀書活動有10余場。思南讀書會、大夏讀書會、“國學新知”讀書會等讀書組織已成為一張張文化名片,在申城的讀書人群中擁有相當的號召力,其中不少讀書會已開始走線下線上同步發展的道路。

  “上海一直以來是全國的文化重鎮,它曾是讀書人云集、出版業繁盛的地方,也是最有文化想像力的城市之一。”秦文君特別喜歡提“書香上海”這個概念,因為它同時聯繫著過去與現在的維度,象徵著讀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委員表示,雖然自己已成一個十足的數字控,轉戰到了電子閱讀陣地,但每週讀一本“大部頭”的習慣不曾改變。也許平臺是變了,但對優質出版內容的渴求一如既往。

  王麗萍經常參加上海的文化沙龍,因為一本書或一部電影,原本陌生的人發現彼此竟是精神世界的“鄰居”,這種感受很奇妙、很溫暖。越來越多人願意相聚在一起,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議題,相互探討、交流。“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度一定是和市民文化聯繫在一起的。”王麗萍説,上海有各個不同平臺搭建起來的文化沙龍,這是上海城市文化的新亮點。

  接下來,應該鼓勵、吸引更多人參與建設文化沙龍。相關部門給予一定的場地支持,然後向市民免費開放,降低門檻。“無論是孩童、外來務工人員,還是老人,只要他們有一顆願意交流的心,都應該為他們提供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王麗萍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