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城務工者中培育“上海工匠”

2017-01-19 08:37:39|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632米高的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巍然屹立,可很少有人知道,建設過程中開著“中國最高塔吊”、沒有出現過一次失誤的李傑,是一位從貴州山區來到上海打拼的進城務工人員。

  三個月前,88名首批“上海工匠”脫穎而出,其中進城務工人員有10人,李傑榜上有名。李傑的入選當之無愧,因為今年30歲的他所幹的工作、掌握的技藝,在上海也許沒有第二個人能夠替代。

  上海,是一個從來都不缺少優秀工匠的城市,而像李傑這樣的“新生代”備受關注。“從某種程度上説,高端人才影響的是城市的發展速度,進城務工人員的整體素質則直接影響城市的正常運轉,影響市民的正常生活。”在16日下午舉行的市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大會發言中,市政協委員、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吳萌代表上海市總工會作大會發言時建議,要在進城務工人員中大力培育“上海工匠”,使“工匠精神”成為進城務工人員的價值追求。

  30歲的“中國最高塔吊司機”

  李傑是上海建工機施集團的一名塔吊司機。塔吊駕駛室不到2平方米,孤懸在數百米空中,任何細小零件的掉落都會引發災難事故。從上海中心大廈開工到封頂,李傑沒有出現過一次失誤,仗著一手精吊細築的絕活,他和同事們先後將10萬多噸的鋼結構、2萬塊外幕墻及數十萬件的建築材料準確無誤地運送到上海中心大廈的每一個角落。

  為了在雲霧瀰漫中確保吊運安全,李傑從時間、空間入手練就一手“盲吊”技術。細心的他通過觀察和積累,掌握了陸家嘴地區雲霧出現的時間規律,並將周邊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等高大建築物的方位熟記於心,只要有5米的能見度,就能基本判斷出構件的水準方位。

  手握絕招、頭頂“中國最高塔吊司機”名頭的李傑成為首批“上海工匠”之一。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美華告訴記者,要在建築行業有所建樹,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無論是承擔大項目還是鑽研小項目,都需要低下頭、沉下心,腳踏實地對待每一個産品、每一道工序。

  “要在進城務工人員中大力培育‘上海工匠’,努力讓他們成為工匠選樹的重要人才支撐。”吳萌説,隨著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的崛起,他們在適應和融入城市的同時,更需強化對職業身份的認同感,在各自生産領域成為先進生産力的代表。

  建議定期發佈進城務工人員就業導向

  “在未來上海人口佈局中,進城務工人員規模、內部構成、區域分佈、文化層次,如何與城市發展要求相適應,需要提前做好謀劃,特別是對其導入導出問題要作系統性研究。”吳萌建議有關部門定期發佈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導向,分別明確需求不足和供給過剩的區域、行業,努力通過明確的就業政策,從源頭上推動這支隊伍與産業發展相適應。

  眼下,進城務工人員主要分佈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建築業和租賃、商務服務業等,還有環衛、快遞、物流、餐飲、護理等與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

  “這個群體已成為上海産業工人的主體,在上海勞動者構成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因此要與時俱進提升這個群體的職業技能素質。”吳萌説,上海在建設卓越全球城市過程中,將對進城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職業精神提出新的要求。“要適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的普及,聚焦進城務工人員集聚的産業行業,促進職業教育體系與職業崗位需求相適應,推進技能培訓的轉型升級。”

  此外,“網約工”隊伍的素質有待提升。從目前看,快遞代駕、家政保潔等以網絡平臺為支撐、以進城務工人員為用工主體的“網約工”隊伍呈快速上升趨勢。“隨著時間推移,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吳萌告訴記者,與傳統的在固定單位就業的進城務工人員相比,“網約工”沒有固定的勞動關係,四處流動分散、難以有效組織職業培訓,職業素質提升面臨新的難題。因此,他代表市總工會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高度關注這一群體,避免他們發展成為職工隊伍素質提升的洼地,成為社會治理的盲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