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5點,天已經黑了,兒科門診許春娣主任的診間依然亮著,診區門口還有五六個大人帶著孩子候著。
診室門開了,家長神色緊張地帶著孩子進來,“我家孩子便血有段日子了,到底什麼毛病?”孩子病史顯示:先天性十二指腸閉鎖,出生後一週就做了手術。
下一個病人是一個14歲的男孩,孩子爸爸説,“他半夜老喊肚子疼,有幾次痛得一晚上都睡不著,急死我們了。”
再下一個是小女孩,也是便血,焦急的媽媽用手機拍下了孩子的大便照片,一張張翻出來給許春娣看。
許春娣主任的專長是小兒消化,找她看病的患兒都是五花八門的消化病。“小兒便血可能是肛裂、小腸息肉、血管畸形等,得一一排除可能性。”許春娣不厭其煩地給家長做著兒科的科普解釋。
都説上海是“全國看病中心”之一,其中不乏疑難雜症。比如29號病人,13歲的女孩肚子鼓得跟懷胎十月一般,蹣跚著走進許春娣的診室。“孩子這是嚴重腹水啊。”許春娣一眼認出這病:先天性小腸淋巴管擴張症,治療很棘手。
時鐘劃過5點45分,已經看到30號病人了。按醫院推薦的專家門診半天看20個的標準,許春娣“超標”了。連軸轉了整整一個下午,許春娣對記者説,“快過年了,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從外地趕來,天寒地凍的,不給他們加號不行啊。”
這個冬天,兒科病人依然非常多。有專家説,生育高峰疊加“二孩”政策推開,兒科在未來幾年的需求量不會低。在兒科,醫生忙碌,家長焦灼,兒科診區算不上舒心的環境,但在瑞金醫院兒科,記者感受到一個十分珍貴的細節,那就是醫生的心態轉變。
“原本我這裡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中間檔的高年資兒科醫生急缺,他們要麼去外資醫院,要麼去了醫藥公司。過去這一年多,醫院高度重視兒科發展,引進了4個成熟人才。另外,兒科收入也有政策傾斜,現在達到內科平均水準。這兩點對我們來説很重要,隊伍穩住了!”時間劃過6點,許春娣看完當天最後一個病人,她跟記者説起這一年的變化。
兒科原本被認為是醫院裏的邊緣科室,因為收入低、任務重,很多人不願從事兒科。加之早些年的生育低谷等因素,也導致各大醫院兒科萎縮。但隨著人口結構變化,去年年初,兒科“就醫難”問題凸現。對此,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一再強調提高兒童健康服務品質和水準。2016年,在頂層設計上,全市形成了以三家兒童專科醫院為龍頭、以五大區域兒科聯合團隊為核心(即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的兒科醫療聯合體。
在兒科一線工作的許春娣,這一年直接感受到了上海兒科新政的變化。首先是待遇收入的提升。瑞金醫院推行新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切斷醫務人員收入與檢查、耗材等的掛鉤關係,按照崗位工作負荷、患者滿意度、工作難易度等要素來進行分配。其次,兒科在醫院中也愈發有了“地位”。今年,瑞金醫院將啟動兒科門急診一體化建設,打造上海市綜合醫院兒科示範區,進一步提升兒科重症、疑難雜症的診治水準。
作為上海中部兒科醫聯體的牽頭單位,瑞金醫院還承擔起了“輸出兒科”的重要任務。過去一年裏,許春娣帶著科室醫生一次次下社區,帶教基層醫生,看專家門診,提升社區的小兒常見病診治水準。
“我們在思考新形勢下的兒科佈局。首先,待遇提升,穩定隊伍。其次,提高兒科服務能力,引領學科發展。三甲醫院的兒科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疑難病的診治上,同時培訓下級醫院醫生,提升他們看小兒常見病的能力,促進分級診療。”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告訴記者。
“隊伍穩定住了,還迎來了發展,這是最讓我振奮的兩件事。”許春娣説,今年他們又要派醫生出國進修了。醫生並不是看重出國機會,只是這樣的機會體現了一個學科平臺的價值和競爭力。在她看來,選擇兒科的醫生大多懷有童心,並不那麼功利,但如果每天把大家綁在診室當“看病機器人”,不被重視,會消磨年輕人對這份職業、這份事業的熱情。
政策春風來,看得見未來。這是許許多多像許春娣這樣的一線兒科醫生如今欣喜樂見的一件事。
兒科就診難非一天形成,要徹底解決也不可能“今天出措施,明天就變好”,讓我們心懷期待的是,問題在一點點解決,事情在一點點朝希望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