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年俗風情展開幕 滬上市民賞年俗品年味

2017-01-22 12:07:23|來源:東方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説明:黃舜年老先生收藏的銀飾品之銀雞報曉。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月21日報道:鑼鼓喧天、醒獅賀春;絲竹悠揚,墨香撲鼻,市民們排著長隊領取由市民書法家撰寫的春聯;上海木偶劇團為孩子們帶來木偶戲《偶戲奇觀》……1月21日,“金雞送吉”第十一屆海上年俗風情展拉開帷幕。展覽以“過新年穿新衣”為主題,以雞年生肖的由來和過年服飾的習俗講究與發展為主要內容,重點展示中國服飾文化的起源、發展脈絡,集參觀博覽、手工體驗、親子活動、全家參與為一體。

圖片默認標題

  古人袖子裏放東西?真的!

  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新年“長幼悉正衣冠”,穿新衣的歷史由來已久。本次展覽則展示了民間收藏家提供的珍貴的清代、民國服裝和飾品。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紅、藍、綠三件珍貴的服裝,都是清代民間婦女的吉服。古代服裝分為吉服、常服、便服和喪服,常服是小禮服,便服是生活中常穿的衣服,吉服就是逢年過節才會穿的衣服。“吉服中,紅色配綠色十分常見,經常用在喜慶的場合中。”據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高春明介紹,展出的衣服款式都是當時基本款式,面料做工與平日穿的服裝不同。百姓平時穿的衣服以棉麻為主,過年則選綾羅綢緞。

  值得注意的是,現場展示的衣服都沒有口袋。一些細小輕便的物品可以放在袖子裏,袖子寬大,想拿東西可以輕易做到。“袖珍”一詞也來源於此。此外,其他一些東西可以用荷包放在腰間,可以放鑰匙、錢幣、香料等。有一些裝錢幣的荷包是兩個袋子,每個袋子都裝上錢,袋袋有錢寓意“代代有錢”。

圖片默認標題

  民國兒童繡鞋:玲瓏可愛

  展品中還有收藏家楊韶榮提供的民國時期的各種圖案的兒童繡鞋,帽子,衣領披肩和小衣服,保存完好,玲瓏精緻,圖案豐富多彩,有的繡著動物圖案如虎頭鞋、兔鞋、魚鞋、龍頭鞋、豬鞋、蝙蝠等,分別代表辟邪、聰明、能幹、富裕、福氣、喜氣等;女孩子還有牡丹、荷花、蘭花等,代表富貴、清逸高遠、美麗等。據楊老先生介紹,中國人過年,都想討個吉利,所以在衣服、帽子、鞋子上都繡上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圖案,從禮節上講,過年長輩給小輩送鞋子,祝壽則由小輩給長輩送鞋子。那時候鞋帽上精緻的刺繡不少都是母親和奶奶親手繡成。楊老先生收藏鞋帽40餘年,1992年,他成立了自己的《百履堂》古鞋博物館,館內陳設了自宋代以來的各類鞋。

圖片默認標題

  紅包封展現中國禮儀文化

  在展覽區入口處,幾張特別的紅包封吸引了市民的注意,有的紅包封上的字是寫在另外的紅紙上再貼在上面的。據收藏夾張文祥介紹,由於當時紙張緊張、價格較貴,當時的人就先在紙上寫好字再貼在紅包封上。他認為,紅包封是中國的禮儀文化,體現中國人注重禮尚往來,包括婚事、喬遷、生日等都需要紅包封。十幾年間他收集了從清朝到民國時期大概一百張左右的紅包封。

  本次活動由市群藝館和市收藏協會聯合主辦,據悉,展覽將一直延續到2月28日。市群藝館活動部主任吳榕美説:“我們一年一度的海上年俗風情展已從全面介紹海上年俗開始向專項主題深入,我們將一一向市民呈現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年俗。請大家期待明年的以‘食’為主題的年俗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