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23日電題:私募成舉牌市場的重要力量 背後隱藏亂象
新華社記者桑彤
前有險資舉牌被監管層斥責,後有明星舉牌被交易所詢問。相較于前兩者,私募基金舉牌之猛也毫不遜色,2016年成為A股舉牌市場的另一支重要力量。私募舉牌市場為何風生水起?其背後還暗含多少亂象?
近期無視交易所管理,連出奇葩公告,被證監會點名批評的慧球科技,近幾月一直處於風口浪尖,甚至被ST。而奇葩事件的背後,分析人士認為有其目的:即拖延舉牌方瑞萊嘉譽提出召開臨時股東大會罷免ST慧球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的事項。
除慧球科技外,永安藥業、博興股份、新黃浦等均被私募基金舉牌,私募成為險資外舉牌市場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據不完全統計顯示,2016年A股市場中私募基金舉牌次數最多,全年共47次涉及35家上市公司。
相對於保險資金傾向於舉牌股份制銀行、龍頭地産公司、低估值高股息率的績優上市公司等來説,私募更傾向於舉牌高現金流、股權分散、大股東持股比例不高的公司。一些ST公司被舉牌,則是舉牌方看中了它的殼價值。
“看準機會,重倉出擊,只待舉牌股的爆發”成為不少私募大佬的舉牌思路。不過在具體的舉牌手法上,私募排排網分析師稱,各大私募卻略有差異,常用舉牌手法分為三類。
一是二級市場直接購股。機構直接用真金白銀在二級市場購買上市公司股票,當購買上市股票至總股本5%及以上時,也就完成了舉牌大計。
二是一、二級市場聯動。這種方式一般適合舉牌一些小市值、股權分散、有重組預期或涉及國企改革題材等特點的上市公司。這樣可以保證私募機構通過少量資金就取得話語權。而在取得部分控制權之後,再將自己的項目資源注入上市公司,比如採取並購重組運作等方式,進一步實現股權增值,最後在一、二級市場同時開弓,賺取價差。
三是間接舉牌。先通過舉牌獲得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權,然後再提議成立私募基金公司,收購其他小型公司或者網絡銷售平臺、罷免相應高管的方式來完成舉牌。比較典型的案例便是上海寶銀創盈多次舉牌新華百貨。
國金證券分析師李峰表示,舉牌方傾向於舉牌股權分散的小市值公司,這樣就能夠通過少量資金取得話語權,並進一步完成將自己的項目資源注入上市公司的意圖。
私募等機構的舉牌行為,也成為股價持續放量上漲的一個重要推手。然而,不少舉牌的背後卻隱藏著眾多亂象:一方面,利用概念炒作,通過一系列資本遊戲來做大市值,然後拉高股價;另一方面,私募或産業資本大手筆接盤,助力股東清倉式減持。此外,也有通過大量增持成為公司重要股東,在公司重大重組環節,獲得與大股東或重組方談判的籌碼。
有業內人士稱,相對於保險資金來源於保險客戶,私募産品也來源於募集資金而非自有資金,有一定贖回的壓力,若出現風險損失的是投資者利益。
比如,2016年3、4月份,創勢翔豪擲2億多元兩度舉牌“殼股”欣泰電氣,比例達到10%,並晉陞為公司第二大股東。但欣泰電氣因財務造假、欺詐上市等被退市,創勢翔損失近2億元,相關産品因此清盤。
在業內人士看來,私募通過舉牌的投資模式在IPO未完全放開前,仍具有一定的套利空間。不過隨著監管層對“門口的野蠻人”現象的監管趨嚴,再加上部分上市公司對舉牌事件有所抵制,最終可能會導致該類套利機會減少。而對於當前市場上熱炒的舉牌概念股,由於管理層不確定因素增多,風險也隨之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