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新氣象 百雀羚另辟蹊徑煥發活力

2017-02-09 15:21:37|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談起百雀羚時,老一輩人想起來的還只有印著四隻喜鵲的藍色鐵盒;對80後90後而言,浮現在眼前的卻是旗袍女郎小清新插畫風——如今,在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學有限公司的産品陳列室裏,百雀羚集團旗下經典、草本、三生花等多個系列的瓶瓶罐罐擺滿了一整排貨架。

  百雀羚,這個誕生於1931年、經歷了86年風雨洗禮的老字號品牌,上世紀以一款鐵盒冷霜一炮打響名氣。然而,在外資化粧品品牌大舉進入中國的年代,百雀羚也曾漸漸沉寂。“必須給品牌注入新內涵,才能煥發生機。”百雀羚市場部高層坦言,要讓老字號重新散發活力,得另辟蹊徑。

  石庫門裏

  鐵盒冷霜初誕生

  上海市原盧灣區崇德路91弄(培福裏)33號,是百雀羚的誕生地。創始人顧植民是嘉定縣黃渡人,14歲闖蕩上海,做過煙紙店、小茶館的學徒,也當過百貨商店的“跑街先生”,還在聞名遐邇的上海先施百貨公司做過化粧品銷售員。當搞清楚化粧品的生産流程、進出貨渠道以及利潤來源後,這位懷惴夢想的年輕人在培福裏開創了自己的化粧品公司。

  創業之初,公司僅一百來平方米,在培福裏一幢三層樓的石庫門裏,上層的閣樓住家,中層是倉庫和辦公室,底層是生産場地。當時,顧植民研製了一款防凍防裂、滋潤皮膚的護膚香脂,這就是後來一炮打響的百雀羚鐵盒冷霜。那濃郁得有些霸氣的味道成為很多上海人的一個集體回憶,也引領了一個時代的化粧品潮流,當時的社會名媛、貴婦都對之推崇備至,阮玲玉、週旋、胡蝶都是百雀羚的忠實用戶。到1949年上海解放之前,百雀羚的産品已遍佈全國,北到哈爾濱,南到香港,西到青海,甚至遠銷至東南亞各國。

  1962年,完成公私合營的公司改名為“上海日用化學品二廠”,“百雀羚”成為日化二廠旗下一個著名的品牌。據日化二廠的廠史記載:“百雀羚”産品以其獨特香味、優良品質,獲得輕工業部部優産品稱號,長期暢銷全國,直到上世紀80年代,年産量已達4000萬盒。

  然而百雀羚長期被定位在價格低廉的大眾護膚品行列,賺取的利潤不高,導致其缺少更新和發展的空間。隨後,一場更大的危機來臨。上世紀90年代,外資化粧品品牌大舉進入中國,百雀羚作為本土品牌漸漸沉寂。

  百雀羚的尷尬,正是國貨護膚品集體困境的縮影。

  重新定義

  國貨品牌再出發

  2000年起,改制為民營的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學品公司成立後,引入産業資本及專業團隊,不斷擴充産品線,止癢潤膚露、凡士林霜、甘油一號等一批産品紛紛面世,但都屬於“養在深閨人未知”,知名度始終不及那罐藍色鐵盒。好在2004年,百雀羚推出凡士林保濕潤膚霜,這款産品被消費者拿來跟倩碧“黃油”對比,被譽為“中國小黃油”,堅定了人們重拾經典的信心,也讓這個國貨品牌扳回一城。

  2004年,為了給百雀羚尋找一條出路,公司進行了一場全國範圍的市場調研。結果顯示,雖然大家對百雀羚産品的品質進行了肯定,但普遍對品牌形象感到“老化”、“落伍”、“低價”,跟不上時代。原有的消費者已經老去,年輕的消費者對其還有認知隔閡,百雀羚必須重塑品牌年輕化形象。2004年至2008年,公司重新規劃品牌定位、形象以及産品,開啟了品牌轉型之路。2008年,百雀羚啟用全新的品牌定位“草本護膚”,並推出系列護膚産品,特別將油膩的膏體變為清爽型,在香味上也以清淡為主,以迎合年輕消費者的追求。

  如此一來,老舊的包裝就不再適合求變的百雀羚了。百雀羚請來了香港和韓國知名設計師,設計了“天圓地方”瓶型的新包裝。這次升級後,百雀羚的單品擴展到上百個,完成了經典、草本、水嫩三個系列的梯級設置。原有的老産品被定位為經典系列,外觀、價格、品質等全都不變;草本系列産品的定價在30-80元,其中高端産品價位在200元左右。這種價格梯度的設計,讓高端和低端産品能夠相互滲透,不會出現價格打架的情況。從2008年開始,百雀羚的新草本護膚品系列年增長率達70%。

  2013年4月,百雀羚被作為“國禮”帶到非洲後,這個老字號品牌一夜之間再次火了。“國禮效應”引發消費者熱烈追捧,和“國禮”類似的禮盒套裝日銷量翻倍,部分其他品種也賣到斷貨。但在成為“國禮”背後的付出,卻鮮為人知。試想,如果百雀羚仍滿足於“國貨經典”小鐵盒系列裏淘金,多半不會有太大的突破。許多老字號的衰落,就是因為不敢走出原有的思維定式,厚重的品牌歷史與文化反而成了拖累品牌前行的負擔。對於老字號來説,懷舊牌可以打,但若只打懷舊牌,絕對死路一條。

  互聯網上

  電商數據助蛻變

  百雀羚進入互聯網並不早,2010年10月,百雀羚旗艦店在淘寶商城正式開張。但在觸網的頭兩年,公司卻沒有及時適應市場的變化。“市場格局變了,但品牌沒有及時做相應佈局。”百雀羚市場部高層告訴記者,以往物流人員準備的都是投放到百貨、商超48瓶一箱的大紙箱,但在網絡上,消費者都是一瓶瓶買的,這時候就需要一些小紙箱,但這樣的調整需要一個過程。當時後端服務體系也沒及時跟上,好多顧客都是4、5天后才能收到貨,服務效果差。而對於行銷人員來説,運營技巧也在摸索階段。因此,最初的店舖日均銷售額只在3000元左右。

  對此,百雀羚電商團隊總結了電商消費者的數據,包括年齡、區域分佈和評價等,結果發現:年齡段在18至25歲,以白領和學生為主,重視産品品質,對産品形態有較強的偏好。於是,2012年百雀羚推出了全新的“東方之美”視覺形象——三生花,包裝上大膽採用了神色各異、身穿旗袍的上海灘女郎小清新插畫。耳目一新的視覺形象,打破了中規中矩的形象,也改變了消費者對百雀羚的傳統印象。2013年,誕生於電商數據的“三生花”作為獨立品牌運作,2015年更是從線上走到了線下,進駐屈臣氏。2015年,倣照三生花的誕生過程,百雀羚又推出“小雀幸”系列面膜,包裝上也是洋溢著濃濃的少女心。

  百雀羚看到了年輕人的消費能力,為了吸引他們的注意,這幾年不斷嘗試轉換行銷畫風。其中一大關鍵詞是“粉絲效應”。2010年,以莫文蔚為主角的百雀羚廣告出現在了電視熒幕裏。2015年,百雀羚斥資1.8億獲《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的獨家特約權,同時,還拿下了快樂大本營的首席特約,借助電視廣告來鎖定80後、90後,以此來攻佔年輕消費者。2016年,百雀羚簽下周傑倫和李冰冰,作為品牌的首席體驗官和首席品鑒官,開啟了雙星代言的模式。時下最火的直播,百雀羚同樣沒有放過。去年7月,百雀羚聯合華晨宇進行了一場直播後,又簽下了36位擁有數十萬至百萬粉絲的美粧紅人主播。

  在一系列的組合拳中,百雀羚2015年銷售額達到108億,而2012年還只有18億。在2016年“雙十一”當天,百雀羚天貓旗艦店單天單店賣了1.45億元,2014年“雙十一”只有3800萬。面對爆炸式的銷售增長,百雀羚認為守住陣地、鞏固戰果更重要。下一步,百雀羚將繼續深耕細作,提升品牌形象,打響知名度。(新民晚報記者 裘穎瓊)

  >>>>>百雀羚製造網絡話題

  2014年2月28日淩晨,大家發現百雀羚旗艦店的店招、首頁輪播圖等最顯眼的地方全部懸挂上了“選擇百雀羚,美過黃永靈”的廣告牌。一夜之間“黃永靈”鋪天蓋地,緊接著,客服每天都被無數消費者和同行詢問黃永靈的身份。10天后的三八婦女節,謎底揭曉。黃永靈是百雀羚的文案主管,從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到幽默自信,成為團隊名副其實的開心果、公司男同事們公認的“司花”。一系列精心策劃的故事,就是一碗職場女性的奮鬥雞湯,但這種普通人的自信往往比大明星更容易打動人。這個主題傳播事件讓百雀羚在婦女節當天創造了380萬的銷量。

  2015年“雙十一”,百雀羚推出了一個神奇的“萬萬沒想到”部門,這個部門的職能就是收集從客服那裏得來的用戶信息,然後篩選進行滿足。比如説,客服知道某個用戶馬上就要結婚了,於是就在給這個用戶寄去産品的同時,也寄送一份桂圓、蓮子、花生、紅棗等有寓意的禮盒。有一段時間,百雀羚會在每個包裹裏面放一罐鐵盒冷霜,並告知消費者可以將這個冷霜送給身邊的保潔阿姨、配送包裹的快遞員,這些事件,成了熱議、成了新聞,給百雀羚帶來的是口碑。

  2016年“雙十一”的預售階段,百雀羚推出了《四美不開心》視頻,在微博微信上流轉。視頻中,古代四大美人唱著“只要開心就好啦”,也帶出“百雀羚”、“半價”、“限量”等廣告字樣。網友“青青子衿”評價道,“老字號一般給人一本正經的感覺,這種顛覆性的視頻一齣,還讓人蠻有親近感的。”百雀羚市場部高層人士也表示,“該短片一經播放就收到了各年代人群完全不同的反饋,70年代的人反映太顛覆了接受不了,80年代的人覺得挺好玩,90後覺得還不夠重口味,但有點意思了。消費者變化很快,迫使企業要快速反應,沒那麼多時間論證,網絡時代的好處是可以試,可以及時收集反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