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多家實體書店轉型“智慧生活的聚合平臺”

2017-02-09 09:15:25|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記者日前來到鬧中取靜的番禺路,走進剛揭牌一個月的閱讀隧道書店,看到來自汽車設計、新能源領域的近20名自主創業者和專家,圍坐在書店內長約6米的書桌前,熱火朝天地討論著下一波智慧出行的新趨勢,新書《IT人在路上》在每位參與者手中傳閱。觀點碰撞、火花不斷的文化沙龍,穿插著多名創業者的精彩演講,不少來逛書店的附近居民、高校學子紛紛饒有興趣地提問互動。

  過節時,去書店參與一場文化交流活動,已成了眼下許多讀者的日常休閒選擇。可以説,閱讀隧道的這場讀書會,正是當下滬上不少實體書店的縮影。活動現場,記者遇到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90後”杜波,他説,今年春節自己與幾位同窗沒回老家,留滬過年的春節議程上,有一項就是去逛逛學校周邊書店,參與幾場有意思的讀書活動。“最好的時光是與書為伴,過年的熱鬧中給自己留一份寧靜,在書香中辭舊迎新,再理想不過了。”

  實體書店促使城市文化空間與普通讀者的連結更緊密

  春節期間,除了傳統的貼春聯、挂大紅燈籠、放煙花、全家人團圓看春晚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讀書過大年,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補充“精神食糧”,與同好們交流知識與觀點。一些實體書店捕捉到了這一群體性變化,促使城市文化空間與普通讀者的連結更加緊密。

  這種連結靠什麼實現?不止一位書店運營者給出的是“複合經營”方案。光靠書架陳列賣書,書店的“氣場”很難滿足都市人群的閱讀及社交需求。以閱讀隧道書店為例,它已不僅僅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實體書店,更像是內容與智慧生活聚合的“供應商平臺”。書店同時擁有“多重人格”———與上海市科委、徐匯區科委合作,搭建科普教育基地;與地處徐家匯街道的2000余家企業合作,開展不同主題的文化沙龍線下活動;邀請新書作者、名家演講對話等。

  “比起網上電商書店,電子螢幕對圖書的展示空間畢竟有限,暢銷圖書、花錢打廣告的書籍才有更多機會出現在首頁或醒目位置,從而導致兩極分化:暢銷的書籍越暢銷,冷門的越冷門,使得閱讀面貌呈現單一化。線下運營則通過實體書店與讀者面對面的互動,深化與業內學者、參與者的關係,進而完成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尤其是節假日等閒暇時光,更是潛伏著大量的閱讀社交需求,需要書店運營者去最大化激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副社長李輝告訴記者,實體書店要走得更遠,需努力釋放書店與讀者、作者彼此連結的能量。

  這也就不難理解,閱讀隧道並不以“賣書”為首要目標,這家前身為“交大書店”的最新定位是3.0版創新型書店:好書+咖香+VR+文化=快樂。火熱的VR技術被引入書店,未來通過VR設備,圖書展示擺脫了紙張形態,平面讀物能瞬間立體、生動起來,甚至讓讀者“走入”書中情境,與書中的人、物實現實時互動,書店突破拓展了閱讀的界限。

  書店融合美學元素,讀書滲透到生活細微處

  近年來,一批獨具特色的實體書店在滬上悄然崛起,言幾又書店、鐘書閣、大眾書局等實體書店無一不是採取複合式經營模式,成為了實體書店行業復興的代表。記者了解到,2017年西西弗預計全國範圍內將開新店42家,總店量達到112家;另一連鎖書店言幾又去年開新店的數量比前年翻了一番。

  行業信心從何而來?“網上書店代替不了線下社交,而實體書店依靠互聯網+,彌補了傳統書店空間的限制,又突出線下社交和文化體驗。”在言幾又上海地區經理鄧淩看來,如今24小時書店、主題書店、社區書店、校園書店等書店相繼出現,咖啡、甜食、畫廊、花店等商品走進實體書店,書籍不再是書店的唯一主宰,書店改變以往的單一圖書銷售盈利模式,實現轉型升級。

  走進言幾又去年底新開的上海長泰店,現代感十足的店內書籍陳列面積比例約佔45%-50%,休閒閱讀空間佔比30%,其餘是文創産品,整家店更像是涵蓋書店、咖啡廳、藝術畫廊、文創生活館、創意孵化地的城市文化空間。有資深出版人談到,特色書店品牌往往善於將設計、美學元素融入格局,從而吸引家居、兒童美術中心等與自身品牌價值觀契合的商家入駐,讓書香滲透到生活細微處。(許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