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濱江如何連成一道風景

2017-02-13 08:28:1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年中,黃浦濱江8.3公里將全面貫通。從上海景點的地標外灘沿著黃浦江往南,一直穿過盧浦大橋下方,這8.3公里原本坐落著許多廠房和碼頭,是一條生産岸線。如今,中斷點續接,濱江空間重新規劃,這段寶貴的親水岸線將成為人們未來活動和休閒的去處。

  有人説,上海不缺高樓大廈,稀缺的是有品質的公共活動空間。“還江於民”,意義深遠。

  每個上海人都有浦江情結

  卜駿是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在幼年的記憶中,黃浦江好長好長,但能玩的地方卻並不多。外灘是小時候常去的景點,但是走著走著,就沒濱江的路了。

  成家立業以後的他總有個夢,希望可以在一個晴朗天,開車帶家人到外灘,方便地停車,再從車頂取下自行車,跟兒子一路騎到世博園,從二十世紀初外灘經典建築群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瞭望臺。騎累了,尋一處美景,在草地上鋪開餐布,放上美食,與家人一起休憩,江風拂過,攜手愛人同看潮起潮落,感受“母親河”帶給這座城市的美好。

  “一個開放的城市、開放的浦江,是每一個上海人的情結。”卜駿這樣説。

  而今,作為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景觀所所長,卜駿不再需要反復於心底描繪這個夢了,因為他正親身參與黃浦江沿岸的規劃,用自己多年的專業積澱,親手去實現他的“濱江夢”。

  近日,黃浦區發佈了《黃浦區濱江公共空間實施優化規劃設計》,宣佈到明年年中,濱江黃浦段的8.3公里公共空間將全面貫通,直接連接徐匯濱江段。這意味著,人們可以從上海最經典的外灘,一直向南延伸,走過時尚熱鬧的老碼頭,走過充滿工業和文化氣息的世博園,站在與徐匯濱江的交接處,仰望盧浦大橋劃過天際。那將是完全不同於從外灘眺望陸家嘴的風情。

  這8.3公里濱江,從原本的生産岸線,轉為市民和遊客可以愜意嬉戲的濱水生活空間。“轉身”,並非一蹴而就。

  作為60後上海人,奚文沁小時候就喜歡去外灘玩,她至今都對當時的“情人墻”印象深刻。一座城市裏的親水浪漫空間是獨一無二的寶貴資源。在那個年代,市民們已經集體無意識地自己營造這樣的空間氛圍。

  後來進入上海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作的奚文沁,所做的規劃或多或少都與黃浦濱江有關。二十幾年來,她親眼見證城市功能轉移,黃浦江邊的工廠日益搬走,碼頭漸漸減少,岸邊留下江南造船廠昔日的印痕。外灘第一輪改造完成後,開放的第一日,奚文沁也去湊了熱鬧,發現擠也擠不進去。那時候,她就意識到,人們對休閒、觀賞、有品質的濱水空間極為渴求。

  打造親水空間,幾乎是全球大都市發展過程中都走過的道路。而上海,很早就意識到這點。21世紀之初,黃浦江岸線包括部分土地,基本以碼頭、倉儲、運輸、工業用地為主,很多企業依江而建。市政府認為,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當時黃浦江兩岸的面貌與上海的城市形象並不相稱,於是決定啟動黃浦江兩岸的開發。

  14年過去了,這條上海的“母親河”一直朝著當年的既定改造方向,一日日變美,一日日親民。“還江於民”,把親水空間從工廠和碼頭手裏拿回來,交給更多的市民,在今天終於成為了可能。

  此次黃浦區的規劃方案特別提及,未來在這條上海經典的濱江段,休閒步行道、健身慢跑道、自行車騎行道、陸上觀光車道、水上游覽船道等五道融為一體,水陸一體化的綜合交通系統,提供觀光、休閒、健身等多種功能,最終目標是呈現出一幅城市“慢生活”的畫卷。

  卜駿説,他的設計理念是堅持創造一個完全開放的濱江、一個適宜不同體驗的濱江、一個可以不斷探索和發展的濱江。

  艱難的中斷點續接

  還江於民,如果市民走不到水邊,總是有所欠缺。而這8.3公里,由於一些設施和碼頭的存在,走不到水邊的中斷點還特別多。

  從十六鋪到南浦大橋,這2.2公里左右的濱江,扳指頭數一數,其中功能性的碼頭包括:海事局碼頭、環衛局碼頭、輪渡碼頭、遊船碼頭,有的碼頭還在正常運營。重新安置、搬遷的工作量可謂巨大。而這段被稱為黃浦區濱江貫通最難的硬骨頭,如今終於被啃下。

  清晨5點,環衛工人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老城廂的地下,每天有各種糞便需要抽取,由環衛工人運到垃圾中轉場對接。再從中轉場運往會管街碼頭。在這段黃浦江沿岸,坐落著一個很大的環衛碼頭,建於上世紀90年代。過去的每一日,黃浦江上的小船都會載著這個碼頭的渣土、糞便,走水路前往浦東的綜合垃圾場。如此往返,每天運送渣土4000噸、糞便690噸。

  而如今,這個糞碼頭成為連貫黃浦濱江的又一大中斷點。起初,幾乎沒有部門下得了決心把它搬走,因為它的功能太重要,搬遷的可能性又微乎其微。好幾輪方案,都是假設這個糞碼頭還在,怎麼盡力美化濱江環境。然而,它畢竟是糞碼頭,美化不了太多,如鯁在喉。

  政府下了很大決心,幾經協調,終於確定還是把糞碼頭遷走。這一遷,工程浩大。

  老城廂的垃圾糞便,得從水運改為陸運。“首先是中轉的場地,這方面區政府積極協調幫我們找到了。”黃浦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調研員金亦鳴説,“其次是小車換大車,需要購置新的大糞車,從浦西走陸地去浦東大約40公里,小車成本高、不方便。陸運成本比較高,改造後整體開支變大了。”

  但好處也顯而易見:糞碼頭遷走,沿岸才能成為優美的生活空間。且運輸渣土、糞便的都是些小駁船,改造後,黃浦江上這樣的小駁船少了,江面本身也能真正變為市中心的景觀水資源。

  之所以敢從水運改陸運,還因為黃浦區同時啟動了一個大項目:老城廂地區的更新改造。只有當老城廂的馬桶少了,需要抽取的糞便和垃圾減少,陸運的負擔才能減輕。“別看一個濱江貫通,它背後涉及城市的各個領域,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奚文沁説,“這些大動作,説明黃浦區確實下了決心和毅力。”

  對未來,金亦鳴滿懷期待。據説濱江貫通之後,環衛工人的裝配也同時升級。比如,有些路面會投放洗地機。洗地機清潔力度大,一些很難處理的污漬可以用生物清洗劑輕鬆解決,大大降低環衛工人的工作強度。現在已投入使用的洗地機,只有人民廣場和外灘各一台。

  未來,洗地機可能在整個黃浦區的濱江岸線使用。環衛工人推著一台洗地機維護市容,也將成為江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在水上觀景

  另一個中斷點是盧浦大橋下方。它作為連接世博濱江區與南園濱江的關鍵景觀點,貫通時的干擾因素很多:水下有過江電力隧道影響施工;盧浦大橋橋墩有安全防衛要求;承擔救援和保衛的水上公安碼頭,不但不能拆,還打算擴建。

  數易其稿,黃浦區市政工程管理所所長王文紅感慨:“最多的時候,我們同時做了5套方案,現在最終確定了水域+陸域的理念。”

  比如説水上公安,救援有輻射半徑要求,公安碼頭不可能搬走,但不搬又會影響中斷點連接。經過反復溝通,最終碼頭空間進行壓縮調整,留出一側的水域,開放給市民。

  還比如該區域的魯班路泵站,主要作用是排水。每當上海下暴雨,它的防汛功能就會凸顯,有很高的安保要求。正常情況下,該區域不允許進入,如果這裡也開放,勢必要做大量工作,否則可能影響其正常運行。好在這些單位都比較支持。魯班路泵站願意打開部分圍墻,讓出通道供市民通行。

  還有盧浦大橋橋墩,不僅有安全防衛要求,假設大橋下面有人行走,還可能遇到高空墜物等危險情況,怎麼規劃空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一系列因素導致了盧浦大橋相關這一段此前始終沒有實現貫通,而現在,這根硬骨頭必須得啃下。

  不斷和不同部門、不同企業協調後,這一段的貫通工作終於啟動。回憶起工程剛剛啟動的日子,王文紅形容:“簡直是兩眼一抹黑。”之前的工程都是在陸地上進行,水上項目很少,操作起來全無經驗。起初王文紅想,水上項目應該和水務局有關,第一個先去跑了水務局。水務局告訴他,還需要哪些施工條件、哪些部門允許。了解情況後,黃浦區市政工程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再去一一拜訪了市交通委、海事局等單位,這才開始著手編制方案。

  談起目前的方案,王文紅有一股自豪感。廢棄碼頭是城市發展的印記,此次既保留了這些工業遺産,同時又通過翻新改造,讓市民多了休閒的好去處。整個區域沒有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地利用舊碼頭。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陸地,還在水上搭建了6481平方米的親水準臺,到時候遊人不僅可以在岸上漫步觀光,還可以到黃浦江上走一段水路,那將是此前上海人從未有過的觀景體驗。

  江邊的“城市草坪”

  盧浦大橋附近,是世博園曾經的最佳實踐區。目前在世博園裏面,基本看不到江面,1.9米高的防汛墻把視野擋得嚴嚴實實。

  作為這次濱江項目的設計師,卜駿和同事們費了很多腦筋,他們希望利用和改造原有世博場館,為整個濱江服務,而不是傷筋動骨。為此設計保留了很多細節,例如保留原有的世博燈具;沿著濱江步道處,漫步者還能看到世博浦西場館曾經排隊等候的時間記錄銘牌。

  “希望人們在不經意間,感受到曾經的世博以及那個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卜駿説。

  世博園區的濱江,是3個江南造船廠遺留下來的船塢。2號船塢歷史悠久,是洋務運動的工業遺跡。停泊在那裏的“遠望1號”非常有意思,是我國第一艘遠洋科考船,去過南極、北極,曾是民族崛起的象徵。設計初期,卜駿他們有過各種各樣的暢想,它可以作為特色遠洋探索主題公園、船舶主題酒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等。而最終方案是保留原狀,待今後開發,留給大家一個充分想像的空間。

  1號、3號船塢是原船廠的船塢,很深,底部與地面落差大。如何不破壞原有船塢,還可以讓人們近距離觀賞,甚至在這裡全方位欣賞“遠望1號”,目前還在設計中。未來,人們或許可以看到巨大的有著斑駁紋理的鋼筋混凝土墻面;可以看到船塢的底部覆土,保留著黃浦江兩岸最初的原生態叢林,想像這片灘塗曾有鳥類和小動物前來棲息。在江邊,還能欣賞對岸的世博景觀,遠望南浦和盧浦兩座大橋。

  目前,世博濱江段沿城市道路設計了5個出入口。特別是在原企業館南部設置了主要出入口,通過彩虹橋進入濱江,橋下方是停車場,可以最近距離江邊泊車,邊上還安置著自行車租賃點。

  原船廠區域地坪混凝土較厚,去硬化成本高,設計師們計劃在這裡覆土種植草坪,草坪向黃浦江慢慢傾斜,讓人可以躺下來欣賞江景。覆土厚的地方種植喬木遮陰。這片濱江,就是一個江邊的“城市草坪”。

  濱江慢行道也是本次設計的重點,分為步道和自行車道。尤其是步道,至少6米寬,大部分10米寬,塑膠面層材料里加入了特殊熒光粉,在這裡夜跑,步道微微發光,場景十分有趣。

  不同於重新設計、煥然一新的徐匯濱江,也不同於基本靠走、自行車無法通行的外灘濱江,你會發現在這一段濱江,自然生態、工業歷史與現代文明巧妙結合。

  中心城區寸土寸金,規劃需要智慧。

  比如,有一段濱江,採取波浪式岸線。起初,有人看了方案,覺得設計一般,現在國外的親水空間很多也是波浪形岸線,黃浦濱江能不能有些個性和特點?設計師解釋,這一段直線距離一共才20米,又要綠化,又要慢行,又要人性設計,而波浪可以把距離拉長,讓空間景觀層次豐富,而且還能良好過渡,解決高度差,在有限的空間裏玩出許多花樣。

  又比如,董家渡綠化面積有1萬平方米,上面是平臺,下面是活動空間,它漸漸朝濱江跌落,是名副其實的“城市陽臺”。不少設計非常精細,可謂螺螄殼裏做道場。

  規劃時,整條濱江的歷史保護也很受重視。比如,南外灘一帶海關宿舍保留下來了,5號倉庫、藥材倉庫、老碼頭部分廠房、水舍等都保留下來了。與外灘經典建築群比,它們曾經毫不起眼,破破爛爛,但如今通過改造展現出靚麗形象,也為市民留住了城市記憶。

  海綿城市的生態理念

  不少上海市民一直有個誤解,以為浦西世博園是封閉的,其實它一直開放著。而根據“開放式街區”的理念,未來這裡也會規劃成為開放式街區。生活在其中的人,與周圍公交站、地鐵站、郵局、餐飲點的距離不超過500米,附近的居民可以方便進出。

  配合濱江貫通,世博園的整體理念已經採取國外先進的“海綿城市”概念。區域內有雨水滲透、收集、處理、回用管理監控體系。專設蓄水池,收集雨水之後蓄積輸送到活水公園,經降解和處理,將5類水凈化為3類水;還可以人為控制水位,下雨後讓水滲透下去,雨水涵養在土地中。

  園區裏90%的雨水能夠再利用,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建築都是綠色建築,按照LEED-ND鉑金級標準建設,節地、節水、節能、節材;經過過濾的空氣也是清新的。

  比如,“滬上生態家”是一棟四層小樓,坐落於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內。整棟樓嵌入“生態核”,引入四面八方的自然風;植物過濾凈化系統,令室內空氣清新;頂部屋面可以開闔,引入陽光。

  辦公樓從地下一層到頂層全部打通,頂棚和外墻是透明的,一抬頭,就能看到滿墻植物。陰雨天,雨水收集起來,經過濾,自動給墻面和屋頂的植物澆水。頂層也已經變成了“空中花園”。

  整棟樓的設計,與上海的環境、氣候密不可分。通風顛覆“密閉空調”的傳統形態,不僅有陽臺,有用來拐彎引入東南風的通風廊道,就連每個靠窗的工位邊,都有一個寬度10釐米的細長條小窗。窗開著通風,夏天不會進來太多熱氣,下雨也基本不怕進水。

  大面積落地窗引入了自然光源。即使陰雨天,一樓的靠窗工位也不必開燈。陽光太強烈時,則可用電動百葉簾調節。

  當黃浦濱江日益呈現貫通之美時,建設者們清楚,還有很多硬骨頭要靠智慧、勇氣和耐心去“啃”下來。

  今年3月,上海市輪渡有限公司“十三五”濱江開發項目辦公室副主任馮海平加入到黃浦區的濱江貫通項目。渡輪改造初步方案完成70%左右後,遇到了難點,那就是防汛門的設計。

  原來的防汛門是起吊式,吊到一定程度,就在觀光平臺上面。濱江沿岸開通之後,防汛門吊在上面會影響美觀。重新設計外移防汛門,又受到狹窄的岸線制約。雖然左右為難,馮海平他們沒有氣餒,還在不斷設想各種解決方案,因為在他們看來,輪渡雖然是一種傳統的交通方式,但直到今天,沿江騎自行車、步行的市民仍然喜歡乘坐。水上觀景與岸邊慢行的遊人交相呼應,上海老的輪渡站還將發揮作用。

  短短8.3公里的規劃涉及方方面面,修改了無數遍,但還江於民的大方向,始終不變。14年來,上海孜孜以求濱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目的不僅是為旅遊服務,更多是為附近的老百姓、本地的居民提供休閒活動的去處。

  一條短短的濱江帶,體現的是一種人性化服務的城市理念: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真正享受到城市美好的空間資源。

  上海缺的不是大樓,不是住宅,而是供市民活動的公共空間。黃浦江、蘇州河的親水資源因而特別寶貴。規劃公共空間雖然不會直接産生經濟效益,但民生意義卻影響深遠。前不久,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到黃浦沿江段調研時強調:沿江開發,不只是開發,更是開放。

  由此觀之,黃浦濱江的貫通對城市的意義不凡。這一段是上海中心城區的核心,當這裡打造成“世界級濱水公共開放空間核心區”時,未來的上海成為一座“全球城市”,同樣可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