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愛樂之城》在哪

2017-02-23 14:17:30|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歌舞片《愛樂之城》創造了歌舞片在中國的票房紀錄已是個不爭的事實,該片上映一週以來已創下1.8億元票房,打破了由周傑倫《天臺愛情》創造並保持至今的1.3億元紀錄。從情人節前被朋友圈悄然刷屏到如今出現在坊間的熱烈議論,《愛樂之城》忽如一夜春風來,它所帶來的高關注度,超出了市場對它的預判,隨著奧斯卡頒獎日的日益臨近,《愛樂之城》完全有可能再掀起一波觀影熱潮。

  印象裏,國內不是沒有嘗試過歌舞體裁的電影,但真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只能想到陳可辛的《如果·愛》,翻翻該片履歷,《如果·愛》誕生於2005年,距今已有十多年。在中國電影逐漸回歸其娛樂和藝術本性的過程中,國産歌舞片在蓬勃發展的電影産業裏顯得如此式微。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個在國外被廣泛接受的類型電影在中國難找到發展空間呢?為什麼國內一直沒有真正拿得出手的歌舞片,我們的《愛樂之城》又在哪,逐漸成為業內近來熱議的重要話題。

  困境:缺乏歌舞片生長的文化基因

  在接受採訪時,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談到,《愛樂之城》沿襲的是好萊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歌舞片的傳統,歌舞片作為一種類型片,是好萊塢按照百老匯的演出方式來進行創作的。在中國文化中,顯然缺乏那樣的傳統。音樂人高曉松則説,任何一個類型電影,均與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形態有一些聯繫,缺少歌舞娛樂文化的土壤,確實成為制約國産歌舞片發展的最重要原因。

  另外,這種水土不服還體現在消費習慣上。日前,《愛樂之城》的引進方卓然影業CEO張進公開披露:在決定引進《愛樂之城》後,公司方經過反復斟酌,確定將影片宣傳和行銷點更多地放在“愛情片”,而非“歌舞片”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中國海報上,主打的是“20年後,遇到愛”這樣的廣告語,這個決定耐人尋味,顯然淡化歌舞元素是為了爭取院線排片以及適應國內觀眾觀影喜好的考慮。這也解釋了,歌舞片並不受院線待見這一潛在的事實。

  石川認為,跟科幻片一樣,中國文化缺乏對歌舞片的消費習慣。“美國有歷史悠久的百老匯商業傳統,音樂劇已然成為西方大眾文化中一個非常主流的娛樂形態,這便是歌舞片生長的土壤。消費習慣和文化土壤,決定了中國很難培育出這種類型的電影。

  《一步之遙》等影片雖不是標準的歌舞片,但是其中含有的歌舞元素,還是令中國觀眾感到不舒服。一位網友的留言很有代表性:“看到中國演員一言不合就跳舞,實在太彆扭了!”

  影評人大奇特表示,好萊塢的歌舞片是有敘事技巧的,也就是所謂的“套路”,但是他們的“套路”都很好看。《愛樂之城》的導演相當聰明,他把經典歌舞片“套路”糅在了一起,他十分清楚地知道哪些拍出來好看,哪些拍出來感人。影片雖然呈現了一種懷舊基調,但依然現代感十足。這種嫺熟的把握,來自於歌舞片的傳統,這是一種長在好萊塢文化基因裏的東西。

  據悉,在《愛樂之城》引進前,好萊塢黃金時代風格的歌舞片在中國內地的票房“天花板”是6300萬元,這個紀錄是奧斯卡獲獎歌舞片(音樂電影)《悲慘世界》2013年創造的。而國産歌舞片方面,票房最高紀錄依舊由2013年上映、周傑倫自編自導自演的《天臺愛情》所保持。但不少專家認為,《天臺愛情》的火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周傑倫個人的輻射效應,並非國産歌舞片自身的發展趨勢所致。《如果·愛》有意識地模倣了好萊塢,陳可辛當時曾信心滿滿地表示“影片上映時會掀起一陣歌舞片的熱潮”,可是之後的事實證明,《如果·愛》雖在業界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卻沒能俘獲大多數普通觀眾的心,最後只取得了3000萬票房。之後的8年裏,國産歌舞片鮮有作品出現。

  各環節創作存在“一步之遙”

  “有時候,重看‘邵氏’的《西廂記》或者‘長城’的《三笑》,覺得精彩極了。如果中國的歌舞片能沿著自己的傳統一路走下來,那也是另一番精彩。”在採訪中,數位專家都提到,中國其實有著屬於自己的歌舞片傳統。早年以《馬路天使》《歌女紅牡丹》為代表的娛樂片以及《劉三姐》等戲曲電影,都被視作中國早期歌舞片的典範之作。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仍記得,田壯壯執導的《搖滾青年》1988年上映時的場景。這部以好萊塢的《霹靂舞》為創作靈感的電影,上映後曾在中國掀起了持續數年的霹靂舞熱潮——當時,跳霹靂舞成了各文藝團演出的必備節目,而男一號陶金也被媒體譽為“霹靂王子”,還曾登上央視春晚舞臺。

  然而,在中國電影大步向市場化邁進之後,承續戲曲傳統的歌舞片漸漸消亡,模倣好萊塢傳統的歌舞片開始“抬頭”,卻幾乎沒有口碑和票房雙重成功的案例出現。

  在一些專家看來,歌舞片創作的高門檻是另外一重瓶頸。石川透露,歌舞片不僅對演員的要求高,更關鍵的是對歌舞編導的要求非常高。一部好的歌舞片需要導演、編劇、作曲、作詞、編舞、美工、燈光天衣無縫的合作,哪個環節都不能弱,都需要極高的藝術素養和完成度。在美國,商業片和類型電影産業已經很成熟,科幻片、歌舞片領域積累了大量人才,反觀國內,音樂創作、舞蹈編排並不是國內導演、編劇所擅長的,而流行音樂詞曲作者又往往與影視、舞臺創作存在“一步之遙”。很少有中國導演敢拍歌舞片,還因為投入的成本和對每個環節的控制難度,讓人望而生畏。《愛樂之城》《藝術家》《芝加哥》這樣的歌舞片佳作,是成熟産業的産物,和早已形成規模的歐美歌舞片及印度歌舞片相比,我們的歌舞片産業還處於缺乏經驗的起步階段,市場的風險又讓資本不願涉足這一領域。

  以《如果·愛》為例,現在的電影拍攝製作成本比十多年前翻了不知多少倍,《如果·愛》如果放到現在來拍,成本差不多就在一個億,算起來的話,票房要做到三億元才能值回成本,誰甘願冒這個險?

  當年《如果·愛》的成功可以看出中國觀眾對本土歌舞片有著一定的審美需求。但令人遺憾的是,《如果·愛》之後,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歌舞片創作少之又少。而在這個時期大行其道的歌舞片的特點是:歌舞僅僅作為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並不在影片中承擔敘述功能,更多地是表現影片中小人物的悲劇性的人生命運,並通過喜笑怒罵的方式來展示創作者的內心情感。其中,阿甘導演的《高興》和張猛導演的《鋼的琴》為這一類型的主要代表作品。

  多年之後,《愛樂之城》口碑和票房的雙贏,反映出中國觀眾對歌舞片這種樣式的接受度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這或多或少會讓進口片一改魔幻與災難片獨霸銀幕的現狀,讓引進的類型變得更趨於多樣化。這對培養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無疑是有幫助的,或將有可能激發國內創作者對不同類型片的嘗試。

  相關連結

  《如果·愛 》2005年陳可辛執導,周迅、金城武主演

  整個片子對故事的敘述形式類似于金字塔結構,講述了一個女人為名利不顧一切,及其與兩個男人之間的愛情糾葛。《如果·愛》運用的是早年米高梅風格的歌舞,同時加入許多現代時尚歌舞的元素。歌舞成分在片中佔據了三分之一的長度,編排設計出自《名利場》等好萊塢影片中擔任歌舞創作的大師法蘭·考恩之手,影片極盡華美,品質也達到了好萊塢製作的水準線,是中國不可多得的能夠稱得上佳作的歌舞片。

  《高興》2013年阿甘執導,黃渤、郭濤、田原主演

  改編自作家賈平凹的同名小説,影片講述的是懷揣著夢想的農民劉高興和五富進城拾荒的故事。

  影片在改編過程中去掉了小説中沉重、悲涼的氣氛,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喜劇的方式。它集歌舞、方言、民俗于一體,表達了底層人物對夢想的堅持。導演阿甘曾説:“《高興》的定位是一個快樂和幸福的電影,我覺得在我們已經掌握的電影形式裏面,沒什麼比歌舞更能體現快樂的氣氛。這是我決定把《高興》做成歌舞片最重要的原因。”影片中,陜北民歌反復出現,信天遊、嗩吶成為主人公自由自在表達情懷的方式。除此之外,民歌與流行音樂、歌舞結合,以一種混搭的方式將陜北當地的風土民情展示出來。影片中,《快樂的破爛王》《為什麼呢》等唱段表現了劉高興等人的生活態度。雖然有不足,但是片中呈現出的在痛苦中擁有夢想,並快樂的活著,寓意深刻。

  《夜半歌聲》1995年于仁泰執導,張國榮、吳倩蓮、黃磊主演

  翻拍自1937年的同名電影,講述了宋丹平與富家千金杜雲嫣相愛,卻遭到她父親的極力反對,宋丹平遭到毀容後藏在歌劇院黑暗的角落,隱藏身份的同時用歌聲來安慰杜雲嫣的故事。影片被譽為中國版的《劇院魅影》,在舞臺劇式的表演上有繼承也有創新。張國榮在片中創作了三首歌曲,並在拍攝時採取了現場收音的方式,香港著名的音樂人鮑比達,為該片貢獻了精彩的編曲。當時作為新人出現的黃磊,第一次亮相在大銀幕上,便貢獻了不輸“哥哥”的對手戲。

  《天臺愛情》2013年周傑倫執導,周傑倫、李心艾、王學圻、曾志偉主演

  講述了一個名叫浪子膏的青年,非常講義氣,巧遇作為電影明星的心艾,兩人暗生情愫。是將她救出苦海還是徹底放手?在浪子膏的努力下,有情人雖最終沒有終成眷屬,但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憶。這個老套的故事,被架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個平民的天臺之上,淳樸的民風和恬淡的色調,流露著七八十年代的台灣風情。周傑倫巧妙地融進了眾多的流行元素,浪漫愛情、歌舞、武打、賽車、古惑仔,這些元素的拼盤並沒有顯得突兀,它在當時與好萊塢歌舞電影的華美氣質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面目,開創了一種好看好笑好玩的歌舞片的樣式。因為周傑倫的個人魅力,這部電影完勝了許多歌舞片在內地的票房,創下了1.3億元的紀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