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商鞅》在滬演出9場 將登國家大劇院舞臺

2017-02-24 14:15:3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好戲演了21年仍沒有過時

  大型歷史話劇《商鞅》作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2017原創演出季重頭戲,今(2月24日)晚起將亮相,這也是《商鞅》走過的第21年。3月5日結束上海9場演出後,《商鞅》3月15日將登陸北京國家大劇院,連演4場。

  每個細節都要到位

  1996年,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創排、陳薪伊導演的《商鞅》轟動一時。該劇從商鞅呱呱墜地一直寫到他被萬箭穿心而死,集中展示他在短短19年裏使秦國日新月異的奇跡,刻畫一位內心豐富的改革家形象。然而許多觀眾不知道的是,“這是一個醞釀了七年(1982年—1988年)方才寫成的劇本,也是一個被擱置了八年(1989年—1996年)才付諸演出的劇本。為了讓它能夠登上舞臺,它幾乎走遍了中國的知名劇院,最後才在上海登場。”編劇姚遠在首演後寫到,“我始終相信《商鞅》不會過時,儘管它已經被擱置了七年,因為它寫的是歷史,寫的是人生,寫的是中國千百年來一直凝固著的一塊文化。”

  2017年《商鞅》新一輪演出由陳薪伊任總導演,匯聚上話老中青三代優秀演員,上話導演周小倩負責復排,“坐在觀眾席審視綵排,我還是忍不住想,《商鞅》實在太經典了,劇本好、導演好、演員好、臺詞好、舞美好,‘恃才者傲君,無能者逢迎,仁義者亂法,姦惡者殃民。此皆為君之所患,國之大害。’這段臺詞被印在《商鞅》藝術衍生品上,深受歡迎。有的觀眾看了七八遍,不過癮。這次《商鞅》在北京演出,我聽説票已經售罄。”本輪《商鞅》演出有青年演員加盟,周小倩連謝幕環節也排了好幾遍,“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怠慢,否則就不是陳薪伊老師的作品了。21年前我們花那麼大力氣排演這部戲,21年後,每個細節都要到位。”

  每個版本都在升級

  1996年至2003年,《商鞅》經歷百餘場演出,足跡遍及上海、北京、廣州、南京、深圳、香港、台灣地區,還在新加坡等國演出,獲得眾多好評,觀眾數量超過十萬人次,獲文華獎、曹禺戲劇文學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主演尹鑄勝因“商鞅”一舉成名,囊括戲劇梅花獎、白玉蘭戲劇表演獎、文華表演獎等,婁際成、張名煜、杜冶秋等老戲骨已是花甲之年,在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堪稱眾星捧月;當年的青年演員田水、徐崢、周小倩、郝平、馬伊琍等如今已是行業中流砥柱。2007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經理楊紹林大膽決定啟用新人重排此劇。經過角逐,魏春光、孫寧芳、孫藝洲等成為“青春版《商鞅》”演員,平均年齡不超過26歲。2015年,為紀念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成立20週年,上話以豪華陣容重排《商鞅》,除邀請尹鑄勝回歸舞臺再現經典外,由青年演員劉鵬接棒商鞅這一角色。2016年,為慶祝美琪大戲院重建開幕,《商鞅》作為開幕大戲再度復排。

  21年前周小倩在《商鞅》首演中扮演姬娘,如今既做演員、又做導演,她見證了每一版《商鞅》。“陳薪伊老師的思想在不斷更新,每版都在升級。每次排戲,陳老師會根據演員狀態做微調。21年,《商鞅》演了15輪,報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又做了大修改。有些戲復排,演員可能只需要5天,重溫臺詞、熟悉走位。但《商鞅》需要一個月,每輪演員更替,我們也會保留七八成上一輪的陣容。”

  《商鞅》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新老“商鞅”輪番上場,尹鑄勝與劉鵬各演兩場。巧合的是,他們都來自西北,都出身於藝術世家。周小倩介紹,“《商鞅》是一部具有特殊風格感的作品,洋溢著意氣奮發的銳氣。兩位主演各有所長。我們會提醒尹鑄勝更有活力,而劉鵬更需要注重思想表達。一個好戲永遠不會過時,經典不會過時。”(諸葛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