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公佈 半數來自上海

2017-02-24 11:21:29|來源:新民晚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捷報!科技部日前發佈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其中半數來自上海!中科院上海分院多個研究院所的五項“重量級”科研成果榜上有名,內容涉及“水稻産量”“腫瘤治療”“代謝性疾病”“自閉症”“出生缺陷”等廣受公眾關心的關鍵詞。

  關鍵詞1:水稻産量

  不斷提高穀物産量,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歷來是作物遺傳育種的長期目標。實踐中一種非常重要的作物育種策略,便是“雜種優勢”。然而,這一植物遺傳學研究的“聖杯”,背後的原理機制卻始終成迷。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韓斌和黃學輝研究組,與中國水稻所楊仕華合作,借助遺傳大數據的分析計算方法,在浩瀚的水稻基因“天書”中找到了一系列雜交育種的“黃金組合”,並破譯其分子“密碼”,從而揭示了水稻産量性狀雜種優勢的分子遺傳機制(詳見新民晚報2016年9月8日A6版報道《水稻雜交設計有了“導航儀”》)。

  關鍵詞2:腫瘤治療

  腫瘤的免疫治療,被視作手術、化療和放療之外治療腫瘤的第四種有效武器。臨床上雖已取得成功,但現有的基於信號轉導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手段只對部分病人有效。對這道全球大熱的生命科學難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許琛琦、李伯良團隊給出了新的答案:修改免疫系統“主力軍”——T細胞的膽固醇代謝“編程”,可增強其抗腫瘤活性,為更多病人帶來希望(詳見新民晚報2016年3月17日A2版報道《修改代謝“編程”免疫大軍勇戰“腫瘤君”》)。

  關鍵詞3:代謝性疾病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高脂飲食導致的肥胖等代謝性疾病,可“記憶”在精子中並遺傳給下一代,導致後代肥胖。遺傳並不全是DNA的事,涉及DNA序列之外的“表觀遺傳學”越來越受到國際科學界的關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周琪、段恩奎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翟琦巍研究員,發現精子RNA可作為記憶載體,介導獲得性代謝疾病的跨代遺傳。

  關鍵詞4:自閉症

  近年來,世界各國均發現自閉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然而,科學界仍未找到有效的藥物治療及干預方法。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仇子龍研究組與非人靈長類平臺孫強團隊合作,成功構建了世界上首個自閉症的非人靈長類模型——攜帶人類自閉症基因MECP2的轉基因猴模型,為深入研究自閉症的病理與探索可能的治療干預方法做出了重要貢獻(詳見新民晚報2016年1月26日A9版報道《“猴小弟”助人類尋找自閉症良藥》與2月10日3版報道《轉基因猴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關鍵詞5,出生缺陷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徐國良研究組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孫欣、北京大學湯富酬等合作,揭示了胚胎發育過程中關鍵信號通路的表觀遺傳調控機理。該研究著眼於人類新生兒出生缺陷的可能機理和防治,第一次系統地揭示了胚胎發育過程中關鍵信號通路的表觀遺傳調控機理,為發育生物學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嶄新的認識。(新民晚報記者 董純蕾)

分享到: